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非遗传承:张相彬与大平调

濮阳县融媒体中心2024-09-20 16:12:17

濮阳大平调源于濮阳民间,是在开州(濮阳)土生土长的一个古老剧种,故过去又称“开州平”。濮阳大平调是板腔体梆戏。因梆子灼目贯耳,又称“大梆戏”“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圆润平缓,又是中原地方音韵,故也称平调;又因该剧种上演剧目均为朝纲大事,演员阵容庞大,群众历来视为大戏,为与其他剧种相区别,平调就逐步定名为大平调,相沿至今。

2006年濮阳县大平调剧团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2月,张相彬被文化部评为大平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下面咱们就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了解张相彬传承大平调的故事。

近日,记者来到张相彬的家中,这里俨然一个小型展览馆,堆满了他演出用过的服装和道具。张相彬拿着一件戏服对记者说,这件戏服比他的年龄都大,还是老粗布的,用农村纳鞋底的线手绣的戏服。

张相彬出生于濮阳县文留镇南张庄村,他从小就喜欢戏曲,尤其喜欢大平调。1979年,县大平调剧团招生,去乡镇和各个学校挑学生,经过3轮考试,张相彬顺利的考上了。

1982年,他们排演了《包公碑》,轰动全省。1983年《包公碑》进京演出,一个月连演23场,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张相彬也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当上了濮阳县大平调剧团的团长,再后来又到县文化馆担任馆长,直至退休。直到现在,张相彬每年都还要参演大平调演出100多场,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推广大平调。他打造的《说唱濮阳》直播间备受好评。他还带动了一批青年戏曲人,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张相彬表示:“大平调历史悠久,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一个优秀剧种,作为大平调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大平调传承下去。同时希望更多的年轻戏迷朋友,加入到传承行列,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全媒体记者:闫寒宁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