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中听 | 杜绝“毒”枸杞,监管要“长出牙齿”

大象评论2024-09-02 20:06:27

评论员 李长需

保温杯里泡的养生枸杞,也出事儿了。

央视财经近日报道,在青海格尔木,有些厂家、商户存在使用焦亚硫酸钠为枸杞“提色增艳”的情况。

(图源:央视财经)

据报道,在甘肃省靖远县,到八月底,用工业硫磺熏制枸杞的行为,每天都在该县几个乡镇上演,白天采摘、下午搭棚、晚上熏制、第二天晾晒。在深夜暗访加工现场,工业硫磺熏得记者呼吸困难、泪流满面。

9月2日,甘肃靖远通报称,当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对于违规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

商户在加工枸杞过程中违规添加焦亚硫酸钠,甚至是工业硫磺,不过是为了一个“好卖相”,但硫磺含有大量的砷,人一旦食用,很容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等。

商户不可能不知道硫磺有毒,但明知道却依然肆无忌惮地使用,这就很可恶了。他们的行为,已经不仅是利令智昏的问题了,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在司法层面,他们的行为属于“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以及“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要受到严厉的惩处。

法律的红线在那儿,商户们似乎并不在乎。在一些地方,硫磺熏制枸杞甚至成为半公开的“秘密”。报道的细节显示,大袋的工业硫磺非常显眼地摆放在商户的院子里,他们还大张旗鼓地在自己的院子里搭起大棚,甚至毫不掩饰他们卖的就是硫磺枸杞。

这些商户们的嚣张,就差公开做广告了。需要质疑的是,他们为何敢这么明目张胆?这恐怕与当地“失明”的监管不无关系。硫磺熏制枸杞基本上是半公开的“秘密”,当地怎么可能对此没有丝毫的觉察?

央视记者调查暗访一次,就发现了那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当地监管部门如果能够认真履责,怎么可能发现不了一点问题?院子里摆放的工业硫磺、搭建的棚子,日常巡查他们发现不了?要说监管部门一无所知,或者说监管部门不好查处,恐怕很难让人相信。

即便日常巡查发现不了问题,对产品的日常监管总能发现问题吧。央视记者送检了在靖远县购买的11个枸杞样本,检测结果都发现所检的二氧化硫项目不符合《DBS64/64001-2022》规定,当地监管部门就检测不了吗?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硫磺熏枸杞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早在2019年,就有媒体报道过,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有个别商户为了让干枸杞防虫、卖相好,用工业硫磺熏制枸杞,或用焦亚硫酸钠对枸杞浸泡烘制。

当时的报道,曾引发针对枸杞生产监管的讨论。但何以时过5年之后,枸杞生产的监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报道的内容来看,这次生产“毒枸杞”的商户,有着明显的较为分散的“个体户”特征。但这绝不是不能监管、不好监管的理由。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

所以,针对种植户分散的特点,监管部门更应该拿出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不能任其恣意妄为。

一个地方培养出一种产业,不容易,也理应得到足够的呵护。

作为格尔木、靖远等地重点打造的农业产品,当地的枸杞品质好、产业规模也足够大。当地的监管部门理应拿出“长出牙齿”的监管力度,保护好它的口碑好招牌,让这种产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给不法商户留下大量投机的空间,让他们肆意砸招牌毁口碑。

人们也期待当地以此为契机,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下大功夫重塑当地枸杞的加工生产环境,让保温杯里的那些枸杞,泡得健康,泡得舒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