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漯河:探汉字密码 听远古笛音|文化中国行·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

大象时政2024-08-21 19:17:17

8月19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采风团走进漯河,感受《说文解字》的奥秘,听贾湖族人吹响穿越千年的乐章。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王洁:看,这是甲骨文当中的“保”字,左边是一个大人,右边是一个孩童,背子为安,两形结合以会意,就是我们现在的“保”字了。在漯河这片土地上,就有一位文字界的“超级侦探”对文字进行了解读。

这位文字界的“超级侦探”正是字圣许慎。他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把原来10506个汉字归属到540个部首下面。他所著《说文解字》正是中国第一部字典。采风团漫步于文化园内,80米长的汉字大道用文字揭开了中华汉字文化的书卷首页。留学生代表体验起了汉字游戏,有一位漯河小朋友,还充当起了小小讲解员,给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汉字课。

漯河小朋友 陈渴鑫:这个上面的这种图画就是古人造的字,这些就是那种动物的壳,或动物的那种骨头,然后写上的字,叫甲骨契刻。

甲骨契刻出土于漯河舞阳县贾湖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当天下午,采风团走进贾湖遗址,零距离领略贾湖文化,9000年前的贾湖人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王洁:这是一支8000年前的笛子,贾湖骨笛,它是由仙鹤的尺骨制成的,也就是翅膀骨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以吹奏的乐器,一起来听听远古的声音。

郑州大学埃及留学生 贝尔 :贾湖骨笛,棒棒哒!

贾湖遗址迄今共出土骨笛40多支,大多为七孔,被誉为“中华第一笛”,骨管上可以看到“划痕”符号。先民在制作时对骨笛的长度、口径及音孔的距离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它的出土也证明了早在八九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已经是“七声具备”。

中国日报网记者 董森河:我原来只听说过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但是确实不知道,原来我们的贾湖文化就是早在8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的,所以这个是给我印象非常深的,应该被我们大大地推广。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