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不倒的旗帜》:“大别山的儿子”刘名榜

大象新闻2024-06-07 11:37:53

大象新闻记者 吴净净

《五更寒》这部电影看过很多次,但每次看,刘小妹都忍不住掉泪。电影中的刘拐子原型就是她的爷爷刘名榜,看到这部电影总让她想起“爷爷讲他的第一个孩子被敌人钉在树上……”刘名榜被大别山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大别山的儿子”,从1928年参加革命到全国解放,他带领大别山区革命群众坚持斗争,被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在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到来前夕,河南省档案馆与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别山红色记忆系列微纪录片《不倒的旗帜》,走进大别山,在河南新县寻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亲属,听他们讲述先辈的英雄事迹。在微纪录片《不倒的旗帜》中,刘小妹讲述了爷爷刘名榜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坚持战斗在大别山20多年,保证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火种不灭的革命故事。

“我爷爷是1929年入党,他的入党宣誓仪式非常特别。”刘小妹听爷爷讲,当时因为斗争条件非常恶劣,连一面党旗都找不到,入党介绍人杨万家就带着几名党员,悄悄来到爷爷家,从柴堆上折下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画出来一个长方形,又从土灶里捧出了火灰,撒在长方形上,然后在火灰上画出来镰刀、锤头的图案。“爷爷就面对着这面特殊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说出了践行一生的誓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反动派发起大规模的内战,“爷爷再一次扛起了坚守大别山的‘旗帜’,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游击队最困难的时候只剩下三个人。爷爷就走村串户,给当地的群众说‘他们(红军)还会回来的……’”1946年,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后,刘名榜就带领游击队员在罗山、礼山(今大悟)、麻城、红安等地坚持斗争。敌人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围剿”,在这期间,他们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一连好几个月被敌人围困在深山密林中。

“山洞当房,石板当床,葛根野菜当干粮……这首诗是爷爷写的,也是他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后来,敌人想到了一个恶毒的办法,把游击队员的亲属抓到山上喊话,“这其中也包括我的曾祖母和我的父亲”,游击队员们听到自己的亲人在挨打,心都在滴血。“他们很想冲下去跟敌人拼了,但爷爷摁住了他们‘你们不要上了他们的当,不管现在形势多么艰难,哪怕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要坚持住,决不能让大别山的红旗倒在我们的手中!’”

正是他们的坚守,保证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在他的率领下,游击队经常主动出击,惩办了一批极为反动的保长、叛徒,打击了反动武装的嚣张气焰,在大别山产生广泛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就到省里任职了,尽管身居高位,但他对自己和他的子女,要求非常严格。我的父亲是爷爷唯一的儿子,六岁被送到光山南向店一位姓向的人家打长工,到十九岁成年以后才回到新县郭家河”。回来后一直在家务农,1958年经过公社推荐,刘小妹的父亲来到新县机械厂当了一名电焊工,“当时是在最苦最累的一个车间。这期间,父亲也去找过爷爷,想让爷爷说句话换个工种,可爷爷听了以后把父亲大骂了一顿,说‘苦活累活总得有人干吧,你不想干,他也不想干,那谁干呢?’”由于长期从事电焊工作,1969年刘小妹的父亲双目失明,“我是父亲唯一一个不知道长什么样的孩子,这是父亲一辈子的遗憾,也是我一生永远的痛……”

这就是革命先辈的本色,他们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作为刘名榜的孙女,刘小妹觉得有责任和使命“接过”他们手中的这面红旗,“把大别山精神传承下去,把先辈们的故事传递出去,让我们年轻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