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又见”老王坡丨三夏记者手记

大象帮2024-06-06 08:55:51

大象新闻记者 李鹏

驻马店西平县的老王坡,曾经是一座古城,东周最后一个国王周赧王于此修筑城池。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洼地,老王坡十年九淹,以至于漯河郾城(老王坡历史上归属于郾城)的八大虚景中,“老王坡看水”就是其中一景。为治理淮河水患,老王坡滞洪区1950年开始兴建,控制流域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印象中的豫版“北大荒”已变“北大仓”

第一次见到老王坡,是在电视新闻上。2001年,淮河流域发生洪水,我的一名同事就被困在作为滞洪区的老王坡,记得在电视上看到他出镜的画面,是站在了一辆已经被淹了一大半截的卡车车顶上,报道当时老王坡被淹的状况。

对于曾经参加过“九八抗洪”的我来说,滞洪区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这样的区域往往就意味着地势低洼,土地贫瘠,人民生活相对较为贫困,老王坡就以这样一个印象留在了我的脑海当中。那时的老王坡,是河南的“北大荒”,在我的刻板印象中,它是“黑白色”的。

2024年“三夏”,我第一次真正踏上了老王坡的土地,这里的一切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眼前的老王坡是充满色彩的,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整齐地行道树为它镶上了翠绿色的边,随处可见的是人们一张张充满着喜悦的笑脸,那鲜活的表情,是他们对丰收的憧憬。

老王坡内的道路命名也很有意思,竖的叫做丰收路,横的则是粮安大道,这些带着祝愿意味的路名,体现了饿怕了、穷怕了的人们对丰收的渴望。

老王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老王坡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开发、治理,科学滞洪,合理安排,疏浚水道,把这里建成了小麦粮种繁育基地、粮食高产种植基地、千亩速生杨基地、连片大豆种植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这里已经被誉为“豫中粮仓”,成为了河南的“北大仓”。

老王坡的“大”与“小”

行走在老王坡,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大”,仿佛一下子置身于巨人国。满眼是连片成方看不到头的万亩高标准良田示范区,微风拂过,阵阵麦浪翻涌出金色的波涛;田间伫立的巨型平移式喷灌机,两臂张开有将近30米,一天时间就可以灌溉上千亩小麦;通常在农村看到的灌溉排水渠,一个箭步就可以飞跃而过,而这里却宽阔的仿佛河流一样静静流淌;麦田里作业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割台就有8米宽,机舱可以装12吨谷物,一小时轻轻松松可以收割60亩小麦,普通的收割机在它旁边,就像是农用三轮和重卡的差别一样……

这种“大”的背后是满满的科技范儿,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智慧农业物联网……超万亩良田里,物联网控制着250多个自动化喷灌设备和墒情、虫情等智能终端,浇地、施肥手机一键启动,坐在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敲敲键盘就能灌溉,动动鼠标就知道小麦长势怎么样,看着屏幕就能了解土壤墒情如何。

“科技的力量到田间,种地变得有点‘高大上’了。”老王坡人这样说。

老王坡的土地是高标准粮田,田边有宽阔的水渠,水渠两边是大约45度的梯形护坡。在丰收路中段,一位中年男子正带着孩子在护坡上浇水,所浇的护坡已经平得整整齐齐。“看着这护坡地闲着也是闲着,平整一下好歹也能整出亩巴地,怎么着也能多打几百斤粮食。”中年男子有几分不好意思。

准备离开老王坡的时候,记者看到路边的农田边,一对中年夫妻正在用传统的耧种玉米,男人在前面拉,女人在后面下种子。在科技范这么足的老王坡,怎么还有人用这么原始的方式种地?男人说,这一溜是地边,农机不好作业,但是不种又觉得浪费,干脆就和媳妇一起人工种植。 

老王坡很大,大到一眼望不到头的良田连片成方;老王坡又很小,小到人们不舍得放弃一点点的土地。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对土地的珍惜,对农业的重视,在这大与小之间的转换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使得这里发生了如今的沧桑巨变。这也是中国人有能力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气和缩影。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