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听 | 博士论文遭“恶意评审”?不妨建立专家“黑名单”

大象评论2024-05-14 18:24:53

评论员 李长需

冲冠一怒,不一定为红颜,也可能为弟子。

这两天,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发飙了。他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本人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遭遇了恶意评审。这篇评审意见违背了学术评审基本原则,与评审者所展现出的学识有限,水平不足以承担如此严肃的学术评议工作相比,其评审态度之傲慢、判断之武断、标准之主观,让人叹为观止。”

让吕德文“鸣不平”的博士论文被匿名评审总体评价为:不合格,不同意答辩。给出的理由是,“选题过于宏大,非常难驾驭”,“不是一篇知名学府、文科见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应有的质量”等。

但吕德文认为,这一评价既违背了学术评审的科学性原则,也违背了创新原则。并且,将学术作品评价和对作者所在单位的看法建立因果关系,偏离了客观性原则,显然是恶意评审。

学生下大功夫写的论文没有得到客观的评价,还因此可能要延期毕业,吕德文的冲冠一怒,可以理解。他不惜撕破脸皮怒怼盲审人,既是为学生讨公道,也撕开了学术评价中双向盲审(评审者与被评审者均匿名)不为人知的一面。

作为学术评价手段,双向盲审是高校防止学位论文放水的重要举措。从盲审的运行机制来看,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但也避免不了出现“恶意评审”等现象。因为该运行机制的难点在于,以什么标准来分配盲审专家?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一篇硕博士毕业论文算合格?专家个人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偏好是否可以被带入到评审中?盲审通过,答辩委员会是否必然要通过?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客观标准。

一般来说,毕业论文是按照学科大类和小类来分配给相应的盲审专家,尽量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但也并不排除例外的情况,因为有些专家的研究领域很广,或其自行填报的领域很广,但实际上其水平并不一定那么广,分配到根本不算熟悉的领域的论文,是完全有可能的,其评审意见,就很难做到“专业”了。

此外,还有高校老师指出,在论文评审中,还存在着极少数不负责任的专家。这些专家,或喜欢放水,能过的都给通过,图个大家都好;或瞎评审,看着不顺眼的、不合己意的都不给通过;或很武断,与自己学术观点和立场偏好不同的,都一律枪毙。

还有的更过分,盲审的毕业论文如果没有引用专家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还在文献综述中批评了自己的观点,或批评了专家的导师、师门和师祖的观点,或人文社科论文触及了专家个人的意识形态禁区,都有可能不给通过。

在吕德文炮轰“恶意评审”的新闻下,武汉某高校老师就评论称,其带的硕士毕业生的相关论文获得过全国竞赛二等奖,并在该领域权威期刊发表了EI论文,还有一篇SCI二区的论文处在修改状态,但其毕业论文依旧被盲审评委评为不合格。

上述种种盲审中的乱象,究其原因,就在于盲审专家并不需要负什么责任,他即便恶意评审或肆意放水,都对他毫发无伤。即便是放水式评审,也会给后期的答辩委员会制造难题。因为明明是一篇达不到学术标准的烂论文,一旦通过了盲审,学生就会说,“我都通过了盲审了,为什么不能参加和通过答辩?”

盲审制度本身不错,也在学术评价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其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也有必要予以重视。为防止恶意评审或善意放水,有必要提高评审人的学术水准和道德水平,制定一个较为客观的盲审标准,并建立一套可行的申诉机制。

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个盲审专家约束机制,比如黑名单制度,让那些不负责任的盲审专家有所忌惮。如果他们的盲审被举报或被发现恶意评审或大肆放水,一旦查实,就被剔除出盲审专家名单,终身不再启用,那他在评审时,就得仔细掂量掂量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