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听 | 读书不应只在读书日,应为生活之日常

大象评论2024-04-22 10:35:30

评论员 邱延波

读书,无需等到“世界读书日”。

读书,就像朝露润花,春雨洒田,本应是生活的常态,精神的滋养,而非特定节日的装饰品,亦非社交平台上的临时谈资。若仅在“读书日”方拾起尘封的书卷,犹如农夫只在“播种日”才想起耕耘,渔夫只在“捕鱼日”才扬帆出海,其荒谬性不言而喻。

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面目可憎,并不是单指相貌的丑陋,更在于精神匮乏,思想贫瘠。

读书之于个体,恰似溪流汇入江海,石磨研磨谷物,通过知识的汲取与智慧的碰撞,个体得以丰富、磨砺、升华。

有些人平时不读书,到了世界读书日却大谈读书,在社交平台上转发各种有关读书的文章,把读书当作节日限定的仪式。这样的“读书”又有多大意义?读书本来是让生命磨砺与升华,现在却成了一年一度的奢侈。

读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更在于社会文明的传承与进步。书籍,乃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每一本书的阅读,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对智慧的致敬,对文化的传承。倘若人们只在“读书日”才去触碰这些智慧的瑰宝,无异于将璀璨的文化星空视而不见,只在特定时刻打开天窗,窥见那一抹短暂的星光。如此对待知识的态度,如何能期许社会文明的持续繁荣,人类智慧的深度挖掘?

设立“读书日”的初衷,是唤醒人们对阅读的关注与热爱,但其意义绝不能止步于此。它应是一声激昂的号角,呼唤人们回归日常,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同饮食起居般自然且必要。

只有当读书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其蕴含的知识力量才能真正释放,其承载的文化价值才能切实传承。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今日,大家不妨以此自省:是否让读书仅仅成为了“读书日”的点缀,而忽视了其对生活常态的塑造力量?

读书,不止于读书日,应是每日的黎明破晓,夜幕低垂;应是人生的风霜雨雪,四季轮回。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底色、思考的习惯,如此,方不负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方能让智慧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读书不是节日限定,应是生活恒常。

让读书融于日常,如盐入水,无声而滋养;如灯照夜,微光而长明。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