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深读河南思政教育②|走进洛阳:行走的课堂 何以如此美妙?

教育观察2024-03-18 21:13:55

大象新闻记者 李晨昊 高冬丽

3月14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来自洛阳的大中小学生们,这一天,他们要在这里上一节特殊的思政课。这也是河南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又一次尝试。

“行走”,让这节思政课更有厚度与温度;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也让思政“串珠成链”,奏出育人最美妙的乐章。

用行走解读“思政”

这一天,洛阳市偃师区伊洛中学老师王真真把学生们带到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把思政小课堂和博物馆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对她来说, 是一次摸索尝试,也是一次实践创新。

这一天,王真真设计的课程主要包含“博物馆里寻根”“生活中探源”“守望文化家园”这三个环节,她通过一系列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博物馆中重要文物和文献,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当今中华文化蓬勃发展实例,展示中华文化新时代的活力,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当然,和她一起为同学们讲课的还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同样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偃师区实验小学思政课教师赵宏斌通过“启蒙之光”“生民之望”和“力量之源”三个单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而洛阳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王志冰以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为线索,分别讲解二里头城市遗址、绿松石龙型器、乳钉纹铜爵,形成了体验性、适应性、探究性实践学习的教法和学法。

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这样的课堂,学生大呼“爱了”。

洛阳市偃师区实验小学学生肖焯豪说,他很激动,也很高兴 。在这里,他了解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知道了大禹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精神。

洛阳师范学院学生王瑜说,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们读懂中国、丈量中国。

洛阳市偃师区实验小学老师赵宏斌说,把思政课变成“行走的课堂”,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感悟,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小立志成才。

用一体化画出育人“同心圆”

同一个博物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属于自己年龄段的“思政课”,这样的

课堂,不仅激活了社会大课堂,也让思政课变得绘声绘色,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

当课堂从博物馆拉回校园,大中小学共4位思政课教师围绕“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时代新人”主题别进行了“金课”展示,有原创Rap、“穿越风”短剧表演……整个课堂有趣又有料。

这些有趣有料的背后,河洛云思政一体化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必不可少。这也是精美课堂背后的“绝招”。

同样关于“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大中小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课堂设计与目标。大家“真刀真枪”提意见,“见筋见骨”说不足,没有客套、不怕红脸,大家目标很一致:既“守好一段渠”,又“跑好接力赛”,让每节思政课意义更深远。

这样的思政一体化集体备课在洛阳已是常态。今年以来,洛阳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先后围绕“弘扬雷锋精神”“赓续焦裕禄精神”“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主题,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展示活动5次。通过微课展示、专家点评、教学研讨等环节,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堂壁垒、学科壁垒和部门壁垒,积极探索思政课内涵发展、协调育人的有效途径。

同时,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特征出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将线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料、图书资源、研究成果等搬到线上,实现信息流动,打通线下与线上资源共享通道。

洛阳师范学院发挥多学科优势,依托该校信息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等的学术支持,目前与中小学一起打造的“云上河洛”思政大数据平台已完成架构建设,线上资源和线上课程的开发上传正在有序推进,“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育人格局正在初显。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