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中听 | 假驴肉形成产业链,何以只能靠记者来“监管”?

大象评论2024-03-15 18:58:08

评论员 李长需

驴肉火烧里有没有驴肉?

新京报的315调查,给出了答案:没有。2024年年初,该报记者先后前往河北任丘、吉林长春和天津等地,揭开了一条以母猪肉、马肉为原料,通过添加驴肉增香膏、亚硝酸钠等添加剂煮制成假驴肉的产业链。

从吉林长春和山东临沂购买少有人食用的母猪肉,然后在河北任丘长丰镇四五十家作坊或工厂加工成假驴肉,然后每月数十吨的销往全国各地。这个假驴肉产业链,让人震惊,它通常以家族关系为纽带,串连起猪肉供应、煮肉、物流、驴肉火烧门店,囊括了整个假驴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圈外人很难进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闭环。

(图源:新京报)

看了这则新闻,证实了我之前的猜想。之前经常出差,每到那些盛产驴肉火烧的地方,必定购买几个一逞口腹之快。但百闻不如一尝,那号称“特色”的“驴肉”并无特别的口感,跟我们通常所吃的肉夹馍中的猪肉差不了多少。后来怀疑所谓的“驴肉”即是猪肉,新京报的调查证实了这种猜测,并还揭露了一个驴肉火烧店的秘密:驴肉火烧中的驴肉用的是猪肉,切盘驴肉中所用的驴肉是口感更像驴肉的马肉。用假驴肉毛利润率高达70%,远比用真驴肉毛利润30%高了一倍多。吃不到真驴肉,也就不奇怪了。

(图源:新京报)

远道前去吃驴肉火烧或驴肉,吃不到驴肉也就罢了,最可气的是,为了让假驴肉的味道和颜色更加接近驴肉,制假者在假驴肉中成倍地添加了驴肉增香膏和亚硝酸钠。而亚硝酸钠的加入量,远超国家要求标准的数倍,如果长期、频繁食用亚硝酸钠残留量超标的肉类,会增加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风险。

为了高额的利润,不顾消费者的死活,制假者与用假者的操守之低,固然令人惊讶与愤怒。但更令人惊讶与愤怒的是,相关监管部门的视而不见或沉默。

生产的“驴肉”不是驴肉,在当地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当地人不吃当地人生产的“驴肉”,当地监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更何况有的工厂或作坊离镇政府只不过几百米远。话说出来,即便监管部门真不知道这些工厂或作坊在生产假驴肉,但如果能真正履行起职责来,在造假产业链的任一环节进行抽检,即对生产环节生产出的产品、物流环节运输的产品、销售环节街头火烧店代售的产品进行抽检,都可以检测出其中的驴肉是不是驴肉、“驴肉”中的亚硝酸钠是不是超标。这些检测并没有什么难度,关键是愿不愿意检测、愿不愿履职。

(图源:新京报)

监管部门监管的严重缺位,导致假驴肉产业链越做越大,坑害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最终还得依靠记者的监督来填补监管的缺位。这相似的一幕,在十几年前生产驴肉火烧的河间市曾经出现过,最终还是靠新京报的一篇类似报道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将当地的假驴肉产业“严打”下去。但“严打”下去之后又如何?“春风吹又生”,假驴肉产业只不过是从河间市转移到了三县交界地带、地处偏远的长丰镇而已。

这次长丰镇假驴肉产业被曝光,可以预见当地还会出现一次集中“严打”。但集中“严打”就能解决根本问题吗?显然并不能。当地有生产驴肉的传统经济基础,市场又对驴肉有强大的需求量,“市场”面前,这里“严打”下去,必定会在别的地方重新冒出,周而复始,很难解决。

与其一次次在难堪与严打之间徘徊,当地不如顺应市场形势,顺势而为,对假驴肉产业链进行改造,积极发挥监管的作用,打造一条合法合规的真驴肉产业链。

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还是监管部门不要假寐,不要再麻烦记者来帮你监管,而要自己努力有所作为。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