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校的风吹到中原丨焦点网谈

今豫网言2024-02-23 08:09:57

下班之后,你会做什么?在家躺着、和朋友聚会、健身,还是……最近,在年轻人之间,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流行——上夜校。

听到这个词,恍惚间有种穿越进年代剧的感觉。不过,现在的夜校可不是补课,而更像小时候的兴趣班,而且是plus版,学的是插花、美妆、P图、拍摄Vlog,甚至还有非遗技艺等等。

如今,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夜校“归来”,又被赋予了新内涵——白天上班、晚上学艺,不为文凭只为兴趣。

学员在夜校学习弹奏尤克里里

夜校,火到什么程度?课程科科爆满、不少课在一分钟之内被“秒完”、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

数据显示,近期,社交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评论数同比增长226%。一些网友还晒出了自己的夜校“抢课攻略”,不少人直呼,“梦回大学抢课”。

年轻人为何抢着上夜校?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究。夜校流行开来,离不开它重要的两个特征——实惠、专业。

“一节课只要一杯奶茶钱”,是网友对夜校性价比的高度肯定。在“夜校潮”最先刮起来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课程500元能上12节。济南市图书馆夜校,每门课程6个学时,报名费120元。当夜校的风吹到中原,在郑州,一节非遗面塑课只要30多块钱;在洛阳追光者夜校、信阳市文化馆市民艺术夜校,甚至无需学费。

“白菜价、大师课”,是夜校公益性中透出的高品质。全国一级健美操运动员带领学员热舞尊巴、五星级饭店大厨教你做江南点心、国家一级演员带你唱京剧……在北上广深等地的夜校,各领域内的“大牛”纷纷走上讲台,将专业知识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翻开课表,丰富多彩;打开账单,经济实惠。夜校教授的内容不再以生存型的知识技能为主,而是转向以兴趣类的艺术休闲为主,内容多、总价低、入门易,吸引大批年轻人在走出校园后又走进了课堂。

夜校热 图源:新华社

夜校“出圈”其实早就有迹可循,此前就有“年轻人占领了周末老年大学”的话题冲上热搜。当孩子有少年宫,老人有老年大学,那介于两个年龄段之间的人想学点什么该去哪里呢?从需求端看,年轻群体对物质、精神、社交生活的多重追求,是夜校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多了一个兴趣爱好”“转换心情”“在卷不动、躺不平之间,选择留两个小时给自己”“释放自我”……这是一些夜校人的心声。在夜校中,年轻人寻找的是什么?只言片语中流露着生活与热爱。

寻找一种松弛感。工作,效率至上。快节奏和碎片化,已经成了都市生活的显著特征。大家似乎陷入了如出一辙的忙碌、疲惫和焦虑,很难在时间的缝隙里获得短暂的喘息。或者即便有时按下了暂停键,“总要追求些什么”的状态也像有惯性一般,带着些后劲儿。而夜校恰恰提供了满足休憩需求的“避风港”。

摄影、烘焙、编织、声乐、戏剧,不需要问“一节课60分钟有什么用”,它是“无用之用”。没有功利,不计较所谓“收获”;没有“20天速成”的心态,只为了滋润精神世界。夜晚、暖色的灯光、十多人的教室,都市“打工人”为忙碌的心灵留一方栖息之地,用夜晚短暂的松弛熨平白天生活的“褶皱”。

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在一座城市里,如果每一分对知识和兴趣的渴望都能得到照拂,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很多人在工作后会有这样的感慨,生活好像渐渐单一化了。

人们需要像夜校这样的平台去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也正是在夜校里习得的这些无法用明确成绩衡量的“技能”,让年轻人在展示与社交中获得了成就感,更加享受追求自我提升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夜校不仅传递了知识,它的意义也会逐渐感染整个社会,让每个人都有更多机会去尝试新鲜事物,也让终身学习成为社会风尚。

信阳“青年夜校”不卷课堂 图源:河南日报

夜校的“演变史”可谓十分久远。百余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后创办“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让大众有机会走进大学学习;1951年,扫盲运动在全国开展,合作社开办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算数;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开办“夜大学”,为大众提供学历教育。

如今,夜校的火爆,暗含着人们对生活实感的期许,更折射了公众对触手可及精神文化活动的期待。

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落实,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环,这次夜校走红也不是偶然。

年轻人与夜校的双向奔赴,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供了一个范本。在郑州,一些职工文化中心和书店推出公益性的艺术普及课尝试新业务领域。在洛阳,多个市民艺术夜校开设了包括剪纸、烘焙、插花、茶艺、手机摄影等课程,丰富市民的夜生活。观察河南的夜校可以发现,初具规模的同时,公益性课程供不应求,青年夜校课程针对性不强,更像是老年大学翻版。

夜校的供求不匹配也启示我们,人们首先是期待夜校可以更红火地办下去。而办好夜校,公共文化机构还需认真调研公众需求,准确把握不同用户群体的心理,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与数量,从而打造出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样,这也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比如财政经费划拨、社会团体参与、教育资源充实等等。

拥抱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去迎接新的挑战。让夜校成为不同群体释放情感、放慢脚步、汲取知识养分的天地,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沉下去”,让这股“夜校风”从城市吹到乡村,我们能做的、要做的,还有很多。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