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送上门”的采访丨记者手记 • 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我

大象新闻2023-10-08 15:37:38

大象新闻记者 柴政

记者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采访 

中亚之行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塔吉克斯坦。

十月初,正值当地棉花大丰收。在离首都杜尚别110公里外的亚湾区,近10万亩棉花一望无际,白色“花”海和远处的雪山勾勒出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

一望无际的白色“花海”

我们此行是来采访河南在当地的棉花种植项目。当天下午,安排了和塔国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由于还要赶往一个棉花种植点拍摄,时间紧张,所以塔方只安排了种子管理局局长一人接受采访。

塔吉克斯坦农户采收忙

采访完成后,我们开始收拾机器,这时一位身穿蓝色运动衣的白发老人主动找到了我们翻译。翻译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老人,露出一副难为情的表情。

原来,这位蓝衣服老人是希望翻译能帮他争取一下接受采访的机会。

这还是此行第一次,有人主动要求被采访,我们也瞬间来了兴致。

博佐罗夫接受记者采访

老人名叫博佐罗夫,是塔国农业部原总农艺师。2014年他还在任时,中塔棉花合作顺利展开。由于经验丰富,退休后他又被聘任到河南企业创办的塔中农业开发公司担任顾问,专门负责双方农业合作事宜。

棉花在这里到底有多重要呢?当地人取了个名字:“白色黄金”。作为一个中亚内陆高山国家,这里九成以上的地区为山地,棉花种植是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长期以来,棉花平均亩产只有100多公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十年前,来自中国的棉花种子开始在这里开花结果。

河南新品种棉绒长、品质好、产量高

当年,河南棉花新品种“银山2号”被引入塔国,有一株棉花结了108个棉桃,这竟然引起了总统拉赫蒙的关注,专门到种植示范田参观,并当场将这一棉花品种命名为“友谊1号”,号召在全国推广。

如今,十年过去了,除了最新的棉花品种,河南企业还带来了最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棉花平均亩产也增加到350公斤。

开心的小棉农

而这一切,博佐罗夫都是参与者。采访时,他说,是“一带一路”送来了他们最亟需的东西。所以,看到远道而来的中国记者,他一方面希望能表达感激之情,另一方面,还希望中国能继续加强对农户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

采访完博佐罗夫,太阳也要落山了。虽然错过了下一个地点拍摄的最佳时间,但我却感觉收获满满。

记者在扎花厂采访

在来中亚前,关于“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里,而这一次博佐罗夫主动要求的采访,让我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内涵。中国有句谚语“雪中送炭”,我想正是这个意思。

在少数西方国家的有色眼镜里,“一带一路”倡议有多大非议,走进沿线国家,就能体会到,它有多被需要。

回想一下,其实这样的感受贯穿了整个中亚之行。

洛阳一拖在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工厂 

在哈萨克斯坦,街道上随处可见宇通公交车,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条件,也提升着当地客车制造水平。

在阿斯塔纳街头 看颜值就能分辨出来的宇通公交车

在乌兹别克斯坦,手机、家电、汽车等中国品牌,不仅成为质量过硬的代名词,更丰富着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塔什干的商店老板给记者展示他的中国手机

在塔吉克斯坦,河南人建造的钢厂不仅改变了钢材只能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还在当地形成了一条钢铁产业链。

“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这始终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的原则。正是通过这次采访,让我亲眼看到了中国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命力所在!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