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想家”的人丨记者手记·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我

大象新闻2023-10-06 21:11:49

大象新闻记者 郭婷

过去的12天,我们一直行走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这里,采访小组不仅看到了中国高铁等大国重器的落地生根、建设运营,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结出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的侨胞浓烈的思乡情、爱国心。

印尼万隆德卡鲁尔动车所

从离开国门的那一刻,如果要问我身处异国他乡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答案一定是——想家!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和我一样“想家”的人。作为东南亚最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这里的华人正用自己的方式,情牵故土,回报故乡,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见证者、践行者。

家,是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

李卓辉老先生

曾任《印尼新报》总编辑的李卓辉是印尼华裔,今年已经85岁了,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次倡议会议现场唯一的印尼媒体人。因年事已高,老人家已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而当我们几经辗转联系到他时,李卓辉老人立即辞去其他安排,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问及原因,他说,“不仅仅是因为你们来自中国,更因为你们来自河南。中华文化的根在河南!”

在李卓辉眼中,家,就是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殷墟和甲骨文让他至今念念不忘。文字,不仅承载着文明的传承,更承载着他对家深深的思念。所以他一生都在普及推广中文。他说,“海外华人不懂中文就等于没有灵魂。”如今,老人家兼任中国和印尼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尽管已经80多岁了,但还要经常往返中国和印尼两地,他说,因为还有那么多学生在等他,还有那么多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等待着他去完成。

家,是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洪来喜先生

祖籍福建、60多岁的洪来喜,已经是马来西亚籍第四代华裔。但在他的心中,家,从未远离。

作为中国中华海外联谊会的海外理事,他和东南亚广大企业家有着密切联系。每年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洪来喜都会带团前往。对他来说,每次的寻根拜祖之旅,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回报家乡的重要契机。

在洪来喜的眼中,家,是一种朴素的家国情怀。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现在,只要祖国需要,他都会尽己所能,投身祖国发展的大潮。

采访中,除了根亲文化,国际国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等大政方针,他都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而对于河南,他也有着更多期待。下个月,他会带着马来西亚交通、旅游等几个部门的部长去河南考察投资。除了承接好东南亚的投资,他希望河南能继续发挥交通、新基建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东南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中,真正实现互惠互利。

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

南华中学可爱的同学们

与前两位年长的华裔不同,在距离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三个多小时车程的南华独中,我们见到了一群可爱的华裔少年。我很想知道,中国在这群十二三岁的少年心里,家,意味着什么?

让我没想到的是,很多孩子都用流利的中文说出自己的目标:考上北大、清华。我问校长,为什么孩子们的中文这么好?校长回答,一方面,发展母语母文是他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需要。

一个“母”字,胜过千言万语,也让我瞬间体悟到了“使命”二字的含义。对于新一代华人后裔来说,家,就是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

在南华独中学生餐厅随机采访

采访时,学生们表演起了中秋晚会上的保留节目——《明月几时有》。从孩子们稚嫩的嗓音中,我听到的不是对悲欢离合的感叹,而是独属于这群少年对中国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新一代华人后裔,正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所在国与中国加强沟通交流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有信心畅想“一带一路”倡议更加美好的未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