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视角|解读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厚度”
文:薛培
“2023中秋奇妙游”一方面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和感知中国人对于寻梦追思之礼敬,阖家团圆之向往,家国永安之夙愿;另一方面结合当下流行主潮,全方位、多视角、多维度展现不同领域、群体、职业的真实生活,释放当代活力。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在古典与前卫的激烈碰撞中传递对主流文化价值的全新理解,在传统与现代的同频共振中构筑别样的文化景观,从传统文化中解读“国家厚度”。
寻迹华夏历史遗韵的时空交融
骆海鸿领衔主演的创意舞蹈《归意浓》以新的方式诉说游子归家之心切,明月何皎皎,念起思乡意。周深演绎的歌曲《大鱼》,场景转至福建土楼实景拍摄,这里也是电影《大鱼海棠》的取景之地,永定土楼亦是客家文化的瑰宝,一眼千年,寄托游子思想之情。虽然周深的《大鱼》已被循环往复收听多遍,但在中秋奇妙游里看到实景版的客家土楼、大红灯笼、梯田、以及翱翔天际的大鱼等极具震撼力,每一帧弥足珍贵。
福建土楼聚落完美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将聚落空间与山、水、田、林、湖等多重自然空间融为一体,也是氏族分布、宗族繁衍的重要体现。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核心区域”文化,即西周何尊铭文上的“中国”一词,具有显性的源头性、根脉性和族魂性。
《大鱼》的演唱,遥寄开散四海的游子。土楼和大鱼,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故土的眷恋!无论身处历史洪流亦或四海漂泊,都永远拥有同胞之间的文化认同,照应着“虽有百家姓氏,本系同宗同源”的民族血脉,牵动海内外游子的乡愁,在华夏的历史遗韵中,凸显中秋“天涯共此时”的节日内涵。
强化多感官体验中的文化自信
镜头一转,陈都灵带领学生来到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探寻仰韶文化的秘密,不仅实现了叙事的延续,更是溯源至文物本身,对博物馆的文物展开了补充解读,构建“故事世界”。呼应热点持续攀升的爆火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伴随着《故乡的云》音乐响起,身着马面裙的孩童以甜美的笑容和歌声诠释着对流失海外文物的思念,童声合唱清澈、悠扬,不同声部以及高低音的适度结合,如同天空翻卷的云海,引人遐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画卷般的展现出漂泊海外的众多文物瑰宝:《仰韶红陶》《女史箴图》《三彩罗汉像》《行唐清凉寺三菩萨》《敦煌伎乐飞天》《商代双羊尊》等等,以及字幕提及龙门石窟中的部分文物一一展现在舞台上,在情节的起承转合中潜移默化地展现中华灿烂的“活态”传承。
“归来吧”,向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发出呼唤!“岁月失语,为石能言”。知其所来,明其所往,历史浩瀚,文物可以帮我们忆起往昔。打开百年前对话的“窗口”,让文化保护传承与追索烙印于心间,凝萃着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那段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不断鞭策和激励着每一个人,唯有奋斗不息!在家人的眼里,每一件文物都有鲜活的生命、灵魂和情感。落叶归根,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对文物而言亦是如此。
有层次、有细节、有情感、有温度,整场晚会将“国家厚度”“文化深度”融会贯通,通过共情增强集体感、民族感。同时,在情节表现上进行了创新,更贴合现代人的认知和理解。这是河南卫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再实践。
以文化史实、现实生活为脉络,将历史与当下紧密结合,使文化记忆得以延伸,坚定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让我们感受到盛世的洋洋大观。“出圈”并不意外,持续“出圈”才是王道!天下大同,以“和”为上,有奇思、有妙想、有格调,亦有大爱!
编审:赵慎珠 海报:张晔
责任编辑:李灿灿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