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中听 | 多家著名期刊为何防不住作协副主席的抄袭作品?

大象评论2023-09-18 16:44:10

评论员 李长需

搬运别人家的钱财,叫小偷;搬运别人家的作品,叫“作协副主席”?

这两天,“贺州市作协副主席抄袭,请中国作协取消其2023年入会资格”的消息,引发关注。9月17日,广西作家协会通报称,王忠民抄袭情况属实,撤销王忠民的贺州市作协副主席职务,并自15日起取消其广西作家协会会籍。有多家杂志社发布声明称,追回已向王忠民支付的稿费,今后不再刊发其作品。

从副主席到会籍,王忠民被捋得一干二净,可谓活该。抄袭本就让人不齿,堂堂一个地区的作协副主席抄袭,就更加让人不齿。做到“副主席”这个地步,本该有两把刷子,也应该成为本地区作家圈的表率之人,但没想到,王忠民却活成了苟苟营里的“梁上君子”,这已经不是有辱斯文的问题了。

值得关注的是,王忠民被发现的抄袭作品,都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密集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比如在2022年2月和8月,他就分别发表在《山东文学》和《诗歌月刊》上,发表了4首诗歌和2首诗歌。而在《星星》诗刊相关刊物上发表的部分抄袭或套改作品,虽没注明发表的时间和篇数,但恐怕也不会太久远。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作品被“发现”,还有待网友们的继续“考证”。不过,仅发现的这些数量来看,也是够猖狂的了。

令人疑惑的是,这些著名期刊为何都防不住王忠民的抄袭作品?以发表在《山东文学》上的《水果》为例,抄袭的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向以鲜的作品,那篇作品1988年发表在安徽的一家诗歌报上。王忠民抄袭时,仅将原作100多字改了两处,即将原文中的“荒庭如霜露,野径如玻璃”,删减为“荒庭如霜露”;把“而切开的水果叫人伤心”,改为“切开水果是一种心伤”,其余均照搬抄袭。

这么赤裸的抄袭行为,期刊编辑为何没有审查出来?是因为信任王忠民的作协副主席身份而未加认真核查?还是期刊本身就没有良性的审核机制?抑或是信息化时代对抄袭作品防不胜防?

不可否认,在信息资源成为最主要的社会资源的时代环境下,信息总量、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处理速度和信息应用能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让文章抄袭、剽窃更容易发生,而对抄袭、剽窃作品的辨识难度也随之加大。王忠民们或许正是因此抱有侥幸心理,才屡屡一试身手。这对于期刊编辑们来说,单纯依靠传统的肉眼、人工等方式去鉴别文章是否抄袭或剽窃,将会十分困难。刊物上出现一些抄袭、剽窃文章可能是不可避免的防不胜防现象。

但防不胜防并不代表可以任由抄袭与剽窃的发生。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工具的越来越发达,抄袭、剽窃现象将会随之而水涨船高,这就需要想出利用科技治理的办法。比如研发完善类似论文识别一样的系统,利用科技防范和治理这种不端行为。

目前,相关的论文识别系统已经相对很发达了,像siff、COPS、DSCAM、KOALA、Check等在查询论文剽窃、抄袭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著名期刊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系统,开发出适合期刊文字识别的系统,充分利用科技进行监管,让抄袭、剽窃作品“现行”于出版之前,以免期刊再跟着某些“作协副主席”们丢人。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APP体验更佳
评论

暂无更多评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