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木骨整塑”,郑州人5000多年前盖的房子质量最过硬

大象新闻2023-04-21 09:53:17

引言

适逢农历三月三“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即将举办,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特别推出专题《过去,郑州人“家”》。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人文始祖日月同辉。西汉陆贾《新语》云:“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屋室,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时逝如川,生民永记,考古从来不是挖宝,记录当下,也是记录历史。而建筑是历史永恒的音符,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会说话。大象新闻试图从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上的居住方式与建筑技术特色,来诠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的原生文明。用郑州人自己的视角,探询哲学的终极灵魂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术业非专攻,文中定有亏据欠妥、词不达意之处,并请专家学者指正。

专题涉及的“景点”,均在郑州属地。从穴居洞藏的“复式别墅”,到木骨火成的陶瓷“三室一厅”,再到泥堆版筑的巍峨大城……郑州人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延绵数千年的辉煌建筑史。

由于辉煌的历史太过久远,以致于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与其他古都相比,在地面遗存方面显得有点寒酸。如何讲好古都故事?希望本组报道能抛砖引玉,为正在建设的郑州商都文化区提供更好的思路。

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文图 视频 徐翯浩/剪辑

有着“星空下最美村落”荣誉的大河村遗址,紧邻着中州大道连霍高速入口。这个原始村落距今约有6800年至3500年,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夏、商文化遗存。其中发现的烧陶式“木骨整塑”建房技法,不仅是古人类从洞穴走向平原栖身的有力见证,也是对郑州人以及黄河流域先民远古智慧的精彩诠释。

从洞穴走向地面

大河村遗址地处黄河干流,距今约6800年至3500年,历经3000年沧桑。最为抢眼的,是它完整记录了仰韶文化的发展脉络,被称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4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现在叫做“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

馆内一楼的房基探方群,由木桥连接,被称为“天下第一房”的仰韶文化房基安详端处,无语静默,尽显神秘。好在配有声光字幕和视频讲解,初访者想要读懂历史,也非难事。

所谓“人往高处走”,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技术的积淀,居住在郑州的先民们开始告别蛮荒,从“茹毛饮血”过渡到“刀耕火种”。他们陆续走出山洞、地洞,告别地穴、半地穴式“住房”,慢慢走上地面。逐步跟“不太讲究卫生”的生活方式说拜拜,转而追求“食品安全”,以种地、饲养为生。生活资料以小米、豆类等作物种植为主,以渔猎、采集为辅,兼以打磨相对锋利、圆润的新石器、骨器,同时加工陶器、玉器,生活用品有了花边纹路等“小资情调”,小日子渐渐过得愈发有滋有味。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社会分工和家庭组织,生活区、生产区也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规划。加上当时“绿化率”高,取材方便,人类聚集点便开始从早期杂居的小村落,逐步演变成包括环壕、城墙、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在内的大型“社区”。

在当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中,基建技术也有了突破,其中的“木骨整塑”工艺,堪称一绝。

泥皮草筋木为骨,点上大火烤成屋

整个“木骨整塑”盖房过程共分“七步走”——

第一步,堆土。就是垫高地势,让房子高于地面,以免雨水淤积倒灌。

第二步,整地基。远古先民懂得用砂浆、礓石、粘土、干草秸秆,粉碎搅拌成泥,然后浇灌进基坑,凝固以后,其硬度跟现在的水泥不差上下。

第三步,立柱子。围绕地基依次竖起“顶梁柱”,再横着捆绑木桩,形成网状,然后在缝隙处填上枝枝杈杈或干草,使其相对整实紧密,从而形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栅栏”。当然,要记住留好大门出入口。

第四步,糊泥巴。泥巴是粘土、沙子、干草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将柱子桩子糊满,稍加平整,就成了四面泥墙。

第五步,修整室内地坪,这个用料参考夯筑地基时的泥,铺上去夯实刮平。

第六步,可劲烧。这是最具“技术含量”的关键一步,也是最“解压”的一步。就是将干草柴火一类的可燃物扎成捆,沿着围墙屋里屋外都堆满,再放上一把火,任火借风势熊熊燃烧,让新房在烈火中永生。大火过后,墙壁坚硬如陶,质地如砖。墙壁中间的木桩、木柱或碳化或中空,形成夹层,隔热效果绝佳,冬暖夏凉,连空调都省了。估摸着这种技术,也是先民们在制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第七步,上房梁。稻草一铺,泥巴一糊,封顶大吉,“拎包入住”。

郑州人盖房子质量够硬

“泥皮草筋木为骨,点上大火烤成屋”。经过烈火锻炼的房子,外观呈现出特有的砖红色。如此“铜墙铁壁”,质量想来一定是“杠杠的”。

“远古时期的建筑技术虽然充满智慧,但也不要过分夸大和神话。”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副馆长、研究员戴建增告诉大象新闻记者,“木骨整塑”并非郑州大河村遗址独有,而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黄河流域比较普及和流行的一项建房技术,在沿黄的山西、陕西,乃至山东、甘肃等地均有发现。

“现在分析认为,墙壁的烘烤烧制,一次大致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即便经过烤制,也达不到现在建材的硬度,只能说是相对比较坚固,也具有一定的防潮作用。相比以前的掘地穴居,这种地面上的建房技术无疑是进步的,也更利于人类的健康。但而随着建筑用材和建筑工具的进步,这种技术注定还是要被历史淘汰的。”戴老师坦言,大河村遗址的“木骨整塑”之所有颇有盛名,是因为这是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土的史前房基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

博物馆内仰韶文化房基的主体部分,是1972年第一次考古发掘时出土的,总面积约200平方米,是一组连片的长方形房屋建筑群,一经面世便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其中东侧编号F1—F4的房基,建筑面积50多平方米,北墙最高处尚保留1米余,被游客戏称为“三室一厅”。

虽说使用的是“大众化技术”,但大河村的“三室一厅”却能历经5000多年屹立不倒。不得不说,咱郑州人当初盖房子心思够细,用料够足,火候够稳,质量够硬。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