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版筑技术”为商城疗伤,用4000年前的工艺,修3600年的墙

大象新闻2023-04-21 09:36:24

引言

适逢农历三月三“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即将举办,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特别推出专题《过去,郑州人“家”》。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人文始祖日月同辉。西汉陆贾《新语》云:“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屋室,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时逝如川,生民永记,考古从来不是挖宝,记录当下,也是记录历史。而建筑是历史永恒的音符,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会说话。大象新闻试图从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上的居住方式与建筑技术特色,来诠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的原生文明。用郑州人自己的视角,探询哲学的终极灵魂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术业非专攻,文中定有亏据欠妥、词不达意之处,并请专家学者指正。

专题涉及的“景点”,均在郑州属地。从穴居洞藏的“复式别墅”,到木骨火成的陶瓷“三室一厅”,再到泥堆版筑的巍峨大城……郑州人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延绵数千年的辉煌建筑史。

由于辉煌的历史太过久远,以致于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与其他古都相比,在地面遗存方面显得有点寒酸。如何讲好古都故事?希望本组报道能抛砖引玉,为正在建设的郑州商都文化区提供更好的思路。

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文图 视频 徐翯浩/剪辑

眼下,在前年特大暴雨中受损的郑州商代城墙遗址修复工作,已接近尾声。4月11日上午,在郑州城东路与商城路交叉口附近城垣遗址上,不少路人被一种难得一见的景观所吸引:一块块“微缩版梯田”,从城墙底部层层向上延伸。在“梯田”的最上边一层,施工工人操纵着电动机械夯,“哐哐哐”捶打着城墙上新铺的三合土。这,就是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夹板筑墙技术,古称“版筑”。

古城墙头缠“绷带”做“手术”

商城路一号院的入口处,矗立着“郑州商代遗址”石碑logo。

步入大院,自南向北,一号院有9幢老旧的居民楼。约200米长的小区道路东侧,紧贴商代城垣遗址,10多米高,斜角约成45°。近20名工人,分成数个班组各司其职,有的在坡面作业,有的在墙顶劳作,都紧张忙碌着,或备料运输,或平整地面,或堆积“梯田”。

现在郑州人见到的商城遗址,为内城垣墙,原属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是商代早中期的亳都城遗址。该遗址上世纪50年代被初步发现探明,根据中国考古学院的碳14数据,显示城墙始建年代为前1500年左右,距今约3600年。1961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如今,沿城墙一线,墙脚下不少地段被开发成了游园。

紧邻着商城路一号院的垣城下方,圏砌有1米多高的石墙,用于保护和加固根基。正在修复的斜坡墙体,梯田一样,一层压着一层,错落垒砌着宽10多厘米、长4米多的木制夹板,夹板中间夯实了“三合土”,每层间距15厘米左右。

“筑实以后,这些模板就拆掉了。”工人师傅说,他们是今年2月份来的这里,主要任务就是修复被前年7月大水冲毁的墙体外立面。“整个城墙全线一共划分了6个修复区,大部分已经修复完工。我们这里属于5号修复区,也快结束了。”

记者大致数了数,“梯田”夹板共有60多层,如同给古城的“伤口”缠上了层层“绷带”。这样的修复,堪称“大手术”。

“夯筑”技术与“三合土”

报料人刘先生说,商代城墙遗址的夹板分层修复,其实就是最古老的版筑技术。

他进一步解释说,《孟子·告子下》阐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列举了一批出身卑贱而“逆袭”成功的“社会精英”,“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其中的傅说,曾是一名刑事犯,在山西傅岩地区“劳动改造”为国筑墙,被“皇上”武丁访得,举为国相。

而其中版筑的“版”即指夹板,“筑”通“杵”,义为用杵将泥土捣紧。

版筑技术发端于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至汉代充分成熟规范。汉代建筑是以夯土与木框架混合结构为主,夯土的工具名为“筑”。夯杵多为木制,夯头分为石质、铁质。版筑工艺依照造墙的高低厚薄,方式不同。矮墙薄墙,可一次性用夹板固定,采用外置脚手架的方式夯筑。又高又厚的城墙,则必须分层夯实。

50多岁的刘先生,是位“老郑州”,闲暇功夫酷爱钻研郑州古建。他说,版筑技术衍生出不少建材,比如土坯以及后来的砖。烧制的砖,大约成型于秦汉,烧砖的工艺叫做“蒸土”。但那时的砖,还属于高成本的奢侈品,主要用于铺修地面。建房大多用土坯,就是泥土里加入了秸秆、干草,“有了‘筋’,坯就不容易炸裂粉化。”

而建城墙的泥土成本更低,即“三合土”,过去一般是土、石灰、煤炉渣,按比例用水和成泥,“现在的三合土,都是用土搀上石灰和水泥搅拌。”

郑州跻身“八大古都”的最直接“物证”

用土坯砌墙建房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建筑方式之一,直到现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还能见到这种房子。

而夯筑作为最古老的建筑技术,在中华大地一直延续不断。上了岁数的郑州人也许还会记得,三四十年前还经常能看到“打夯”的场景,听到悠扬的“夯歌”。缺乏感性认知的年轻人,则不妨听听德云社的传统相声《劳动号子》,自行补脑。

中午11点半的时候,给城墙“动手术”的工人们纷纷离场吃饭去了。记者趁机攀上城墙,小心翼翼踩着层层“梯田”登顶。

宽敞的城顶,稀疏生长着10多棵核桃树。这里俨然一个大工地,铲车、搅拌机、电动打夯机、电动输送带,有了现代化电动机械设备的“加持”,修复古城墙已经是小意思。

好在当天上午,“沙尘暴”尚未杀至郑州。极目四眺,艳阳下的春日郑州城,碧草繁花掩映下,一派盎然生机。

作为郑州跻身“八大古都”的最直接“物证”,商城遗址是郑州地面以上唯一可见的古都遗存景观。历经数千年风雨,虽说早已不复昔日的雄壮伟岸。但作为“年龄最大”的历史见证者,其在郑州人心目中的地位,随着岁月流逝,历久弥珍。

有尊严地“活着”

“这城墙我们都看了四五十年了。”住在商城路一号院的韩先生,和几位“大爷”级的街坊邻居,向记者畅谈起一号院的“家史”。

现今的商城路一号院,最早是一所学校的操场,后来建成了郑州市第一木器厂,是做家具的工厂。1996年,这里建成了较为规整的小区。

“以前的城墙比现在陡,就是个大土堆,顺着坑坑洼洼豁豁牙牙的地方能上去,孩子们天天爬高上低。”“前年那场大暴雨,墙体冲得不像样子,连下面的石头围墙都冲塌了好几处,停在旁边的私家车也让砸了五六辆。”“城墙顶上都是野生的枸树、槐树、榆树。春天上去够槐花、撸榆钱,冬天还有不少人上去晒被子。”“后来说要保护城墙,就不让爬了。墙根四周都用石板围了起来,还竖了牌子‘严禁攀登’。”“小时候就知道这是个大土堆,想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长大了才知道咱也住在‘皇城根’。”街坊四邻七嘴八舌笑谈。交流中,记者获悉,郑州商城遗址的修复“疗伤”,其实多年来一直持续着,尤其是近10年来。

从被无视、被忽视,到被认知、被重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仓廪足而知礼节”吧。

离开商城路一号院,只身顺城向南,穿越东大街,步入城南路,再向西,沿途可见城墙上多处伤口已经修复“痊愈”。

无语的城垣如果有知,是否会庆幸自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新时代。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