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河南息县:小红薯成就大产业

大象新闻2022-09-22 15:49:31

大象新闻记者 李光远 张亮/文图视频

又是一年丰收时。

秋日的夕阳下,邱冬汉扒开红薯秧,挖出沉甸甸的“东岳红”,查看今年的收成。

从昔日的“救命口粮”,到如今的增收“金疙瘩”,在河南息县,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小红薯逐步发展成为大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种植红薯,脱贫、致富、奔小康。

小红薯变身增收“金疙瘩”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在河南省息县东岳镇,但凡70后之前的人,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

“红薯产量高,我们小时候,主要是靠着红薯填饱肚子。”9月19日,在息县东岳镇一处红薯示范种植基地,49岁的邱庄村村民邱冬汉一边查看红薯的长势,一边向大象新闻记者感慨。

4年前,邱冬汉结束多年在外打工的生涯,回到老家专门“伺候”田地。他流转了一部分村里的土地,冬种小麦,夏种玉米、花生和红薯,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有模有样。

邱冬汉告诉大象新闻记者,在息县,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多是靠红薯活下来的。每年,他都会留足土地,少则六七亩,多则十几亩,用来种植红薯。“除了送亲戚朋友,留够自己吃的,剩下的都能卖掉。豫道公司的每年都会来收,不愁销路。”

红薯作为息县特色农作物之一,有着种植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优、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息县东岳镇是农业大镇,全镇土地总面积10万亩,土层深厚、养分充足、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通气性强,非常适宜种植红薯。

为促进红薯产业发展,2019年11月,东岳镇在石菜园村成立了息县红薯协会,注册的“东岳红”商标,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标志,成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

“东岳红”品牌打响后,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每年麦收过后,一部分原本撂荒的田地也陆续种上了红薯。

“今年天旱,红薯的长势不错,大部分亩产在五六千斤以上,纯收入在五千块钱左右。”邱冬汉说,春茬的红薯已陆续丰收。

目前,东岳镇红薯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辐射周边乡镇共种植红薯近20多万亩,“东岳红”已发展成为4个大系列共18个品种。

东岳镇政府宣传委员骆凯告诉大象新闻记者,除了正常的线上线下销售红薯,协会与豫道公司强强联合,组团发展。“豫道公司把基地建在东岳的田间地头,东岳的红薯粉专供豫道公司,加工成的酸辣粉等28个品种,已经走向全国。”

一桶“酸辣粉”火遍全国

“豫道酸辣粉作为我县红薯产业化特色产品之一,在此间也取得了产销两旺的佳绩:豫道酸辣粉已一连数日位列抖音直播平台酸辣粉类目榜首,创造了单日10万单的成绩……”9月20日下午,在第三届豫道·东岳红红薯节分会场,当着众多经销商、供货商,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豪自豪地说。

送别炎炎夏日,迎来了满地金黄。作为土生土长的息县人,带领团队奋斗7年后,赵豪也迎来了收获。

七年前,赵豪放弃在郑州蒸蒸日上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到红薯产业。七年间,他经历过彷徨和迷茫,但如今的成绩单,让他信心满满。

赵豪告诉大象新闻记者,在一产方面,豫道在息县东岳镇建有规模化红薯育苗基地,让当地成千上万的农民参与到了豫道红薯产业开发项目,直接、间接带动当地农户红薯种植面积约5万亩;在二产方面,豫道已经建设拥有6万平米的标准化生产厂房,上百种产品日产能近百吨,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豫道系列产品六十多个,“酸辣粉”年产值3亿元。”赵豪坚定地说,接下来,豫道将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通过产业联动,争取在3年内实现带动红薯种植50万亩,示范带动农民50万人的阶段性工作目标。

“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持续开展以红薯为原材料的深加工作业,再继续新增多条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规划建设红薯健康产园项目,力争2025年在主板上市,为家乡绿色产业崛起再立新功。”赵豪说。

当天,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悬针篆书字库发明人孙伟教授,为豫道公司赠送“酸辣粉大王”书法作品;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振杰向豫道公司颁授“河南酸辣粉重点企业”牌匾。

息县:“三农”工作添新彩

“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粮一半馍。”

息县地处千里淮河上游,建县3000多年不易其名、不改其治,被誉为“中华第一县”。息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60万亩、产量20亿斤以上,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刚刚过去的9月18日,河南省“四优四化”高油酸花生精准调控技术现场会在息县召开。

近年来,息县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做文章,成功引进正大集团、北大荒集团、融通集团等一批跨国公司和龙头企业,培育了豫道、宏升、春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今年7月,息县被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专班评为全省20个“整治成效较好的县”之一;近5年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6倍。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息县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三届豫道·东岳红红薯节,就是要激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息县乡村振兴开新局、‘三农’工作出新彩!”9月20日,在息县举办的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三届豫道·东岳红红薯节活动上,息县县委书记汪明君动情地说。

对“东岳红”红薯被评为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喜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等荣誉,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保仓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息县要搞好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主动承接乡村振兴科技行动项目,加强农村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种植技术,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努力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列、更加出彩。”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