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我的考古故事】赵青云: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河南新闻广播2022-08-22 06:04:29

点击音频听全文

他们在筚路蓝缕、青灯黄卷中,拨开历史尘封;他们在一锹一铲、一担一篮中,叩问大地缄默。为庆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出特别策划《我的考古故事》,今天推出《赵青云: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谷艳敏采访赵青云先生

赵青云: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赵青云,中国古陶瓷大师,国宝鹅颈瓶的发现者。曾领队参与发掘钧台窑、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鹤壁集窑及临汝严和店窑等,从而找到了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窑与汝官窑窑口,解决了历史悬案。赵青云还对全省古窑址进行全面勘察,编写出版《河南陶瓷史》《禹州钧台窑》《汝官窑的新发现》及其《唐青花瓷研究》等20余部专著,发表论文190余篇。今年,90岁高龄的赵青云还将出版专著《古陶瓷春秋——赵青云与考古七十年》《宋三彩》。

1988年,赵青云和安金槐先生在郑州商城遗址发掘工地

铁生沟冶铁遗址的发掘 开创中国冶金考古

1952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正式成立,它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前身。同年,赵青云从汤阴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汤阴县文化馆工作。

早期徽章

在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后,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要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郑州地下文物众多,需要一批新的考古人员。

1953年,河南省举办第一届考古培训班,每个地区仅抽调两名优秀青年干部参与培训学习,赵青云有幸被选中。从此,他便踏上了文物考古的征程。

1959年,赵青云对铁生沟冶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开创了中国冶金考古。

赵青云:中国冶金考古过去主要靠历史文献记载,历史上传下来的一些实际器物来进行研究、做出定论,但是从来没有通过考古的方式对它进行解剖,进行具体研究。我是在1958年,通过全省的考古调查,发现了几十处河南冶金场所,其中发现三处重要的:巩县铁生沟、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1959年,我是第一个报名,组成一个强大的班子对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1959年,巩县铁生沟发掘组获“全国跃进红旗”殊荣(前中为赵青云)

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非常重要,通过我们的考古发掘,对采矿地点、运输方式、加工原料、冶具、锻打……全过程做了具体的研究分析。整个遗址不到10000平方米,我们发掘2000平方米,在这2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很多窑炉,也发现很多作坊,又有很多当时留下来的一些残片,或者一些已经锻打好的工具。

郭沫若挥毫泼墨  为《巩县铁生沟》题书名

考古发掘报告是展示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素材,也是公众正确了解考古最重要的教科书。赵青云自创“边挖边整、多快好省、发掘结束、报告完成”16字工作方针,全面梳理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的发掘情况,编写出个人首部著作《巩县铁生沟》。郭沫若先生还挥毫泼墨,为这本书题了书名。 

赵青云:在铁生沟冶铁遗址发掘之前,我们根据钻探了解到的情况,提前编纂了一个提纲,分配到人,各负其责(就是在发掘过程当中,你对某一部分需要承担编写的,你来具体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尽管当时发掘了2000多平方米,我们发掘报告也很快完成了。

书稿寄到中国科学出版社,由社长亲自编辑这本书的出版。郭沫若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长,他到中国科学出版社检查工作的时候,看到社长大案上排得满满的又是绘图、又是编号、又是照相资料、又是统计表,摊了一大案子。他一看《巩县铁生沟》,非常感兴趣,“拿笔来,叫我给他题个书名。哎呀,这个太好了,文物考古照样可以古为今用。你看巩县铁生沟发掘结果出来以后,‘大办钢铁’不是现在提出来的,在汉代就已经是中国科技的高端了。”于是,郭沫若先生给这本书题了个书名《巩县铁生沟》。

主动放弃优渥条件  重回文物工作队

《巩县铁生沟》一书出版时,赵青云已经被调入省委宣传部,但他心系考古,一心想回到原单位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工作。

1962年,赵青云趁国家精简机构的政策,主动放弃优渥的条件,回到了梦寐以求的文物工作队。别人都说他傻,只有他自己认为这是得偿所愿。

赵青云:关于我的去留问题,宣传部还专门召开一次研究会,提出三条具体方案:第一,留宣传部不动,我摇摇头;第二,调省委办公厅,我还摇摇头;那就只好按第三个方案,放你归队、搞考古,我就马上站起来了,说:谢谢、谢谢。就这样,我回到了文物工作队。

见到宣传部和文化局系统的老同志,他们都指责我,“小赵你太傻了,很多人想进省委进不来,你主动提出来回队搞考古。哎呀,你太傻了、太傻了……”。

2005年,退休后的赵青云仍在办公室进行研究

我在疫情之前,还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坚持“上班”。很多同志见面以后就问我,“你干啥?”我说,“上班啊”。他说,“你怎么还上班?”我说,“工作期间还有些资料需要整理,对单位来说还有点用处。”“哎呀,我们退休以后啥都干不成,一天到晚真没意思,当时我们说你傻,现在看起来你不傻呀。”

鹤壁集窑的发掘  开创中国古窑址考古

赵青云回到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之后,重点从事古陶瓷的专项考古研究。1963年,为了配合基本建设,赵青云带队对鹤壁集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也开创了中国古窑址考古发掘。

赵青云:通过钻探,我们发现了鹤壁集窑废品堆积区,然后在那里开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的结果非常成功,把整个鹤壁集窑从开始创烧到发展成熟,一直到最后消亡全过程,所有的堆积清晰可见。我给它分了7个层次,从晚唐开始创烧,中经5代,又经过北宋100多年的三个不同早中晚的历史时期,到金元时期还继续烧制,元代以后被其他民窑代替,这个地方算是结束。

在生产现场发现的窑炉、作坊、灰坑和地层堆积,出土的窑具和瓷片,加上一些完整器和这7个层次的堆积完全映照,所以考古发掘非常成功。发掘报告发表之后,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

找到钧窑与汝官窑窑口  解决历史悬案

此后几年,赵青云还对河南的古窑址进行两次全面普查,对300余处古窑址了然于胸,写就了《河南陶瓷史》一书。最重要是,赵青云走进田间地头、与百姓打成一片的普查工作,让他对窑址所在位置有了新的启发,为他解开汝窑窑址和钧窑窑址所在位置这两大历史之谜奠定了基础。

赵青云: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三处都在河南,但是过去文献记载,笼统的提,汝窑出在汝州,定窑出在定州,具体窑口所在地的确切地位,文献记载都是空白,所以都形成了历史上的五大悬案。后来,我在河南省古窑址全面普查的时候,突然在现在的内乡县大窑店发现了邓窑。既然邓窑不在现在的邓州市范围内,而在邓州古代管辖的范围内,汝窑和钧窑也应该扩大它的范围。

扩大范围之后,我就注意到,很有可能汝官窑不一定在临汝县,而应该在宝丰清凉寺。那么钧窑呢,宋代没有钧州,钧瓷本身从唐代就开始烧制,我就根据我的考古调查,在禹州城里钧台的附近,设窑烧造的瓷器应该叫钧窑,烧造的瓷器品种应该叫钧瓷。改变了过去的固有观念,扩大思路,揭露它的本身性质,然后在宝丰清凉寺、钧台附近,发现了两处宋代的官窑所在地。

发现国宝 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划定汝窑窑址范围后,1987年,赵青云作为领队,带领两人,开始对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当时的经费仅有10000块钱,在110万平方米的茫茫大地上精确无误地找到汝窑窑口,无疑是大海捞针,但赵青云还真的“做到了”。

赵青云:制作方案的时候,科学的安排。发掘的地点:第一,要选择河旁台地上稍高的地方。窑厂设在河旁近处,下大雨的时候很快就会被淹没;如果离河旁太远,用水不便,这样也不利于生产。

第二,开方进行考古发掘,按照过去的常例,要方连方,遇到复杂的问题再继续扩方、寻找。当时我就想,如果按照我现有的经费,只能开两个探方200平方米,而我采取隔离开方,中间有意识隔开10M×10M,等于开两个探方发掘200平方米,进一步了解到300平方米的情况。

另外要减少经费开支,要和农忙季节错开,在农忙季节开方,人工工资必然要高;再一个赔偿的季节也要错开,要选择农田还没有种庄稼的时候开方,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开支。

由于这次新的思路、新的方案非常科学、合理,结果一炮打响。发现两个作坊、两个灰坑和一段排水渠,出土一些瓷片标本,其中除了汝瓷以外,也包括钧瓷、白底黑花,还有宋三彩,还有黑釉天目瓷,还有宋代的汝官瓷。特别在最后,清理作坊的时候,在一个作坊的拐角处,发现不到一米直径的小窖藏坑,里边堆满了各种不同的瓷器20多件,其中有8件汝官瓷,特别有一件,北宋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1987年,汝官窑考古新发现之后与毛宝亮先生共同研究发掘出土的瓷器

赵青云对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连续9年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找到了国宝鹅颈瓶等汝官窑完整器,推翻了“汝窑无大器”等过去在汝瓷鉴赏方面的多个结论,赵青云也成为中国现代陶瓷考古学的开创者。

作为中国陶瓷考古的泰斗级人物,90岁高龄的赵青云,这样总结自己的考古生涯。

赵青云: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没见过大世面,更没有高等学府的智力,谈不上管理方面的成熟经验,所以我自认为我适合做一项具体的工作,不适合当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两次主动放弃仕途,走向文物考古,这就是我一生回忆起来,对我最大的成功之路吧。

 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特别策划《我的考古故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出,您可以通过FM95.5、FM102.3、AM657河南新闻广播、大象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收听关注。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期待你查重0%的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