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小麦10年增产116亿斤!看河南人为了多种粮、种好粮有多努力

大象新闻2022-06-06 12:56:19

编者按:麦收时节,中原大地麦浪滚滚,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的麦子正在颗粒归仓。当前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麦收过半,大规模麦收已越过黄河,一路向北渐次挥镰,河南夏粮丰收在望。手中有粮,经济社会发展才更加沉稳、更有底气。经历暴雨和疫情,在特殊之年交上特殊答卷,这是河南对全国大局的重要贡献,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大象新闻将推出系列报道,解读粮安天下的中原担当。

小麦10年增产116亿斤!看河南人为了多种粮、种好粮有多努力

大象新闻记者 王韶卿

特殊之年的丰收在望,更能理解“粒粒皆辛苦”背后的含义。

当前,中原大地大规模麦收已越过黄河一路向北“挺进”,这里也是去年遭受严重水灾的地区。克服各种困难播下的希望种子如今迎来了丰收,曾经的一片汪洋如今已是麦浪滚滚遍地金黄。作为夏粮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中原粮仓”,河南每年的夏粮面积都保持在8500万亩以上。河南小麦丰收,全国夏粮就有了基础。随着河南麦收的过半,夏粮丰收在望。河南小麦的连年丰产背后藏着怎样的“密码”呢?

(5月26日,河南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在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张湾村拉开帷幕。“农机争霸赛”既要比拼收割速度和各项操作技能,更要看谁的麦粒损失最少。举办本次比赛是为了在全省机收作业中尽量将粮食损失降到最低。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小麦丰产密码 藏在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这组数据里

麦浪滚滚的中原大地,夏收夏种夏管已拉开大幕。

在南阳邓州市腰店镇的一块千亩小麦示范方里,农技人员在对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一一测量后,得出一组数据,所测的这块高产田亩穗数44.2万、穗粒数38.5个、千粒重44.9克,折算下来这一亩地产量在1300斤以上。

经过测算,农技人员得出结论,河南小麦将又是一个丰收年。

事实上,每年麦收前,农技人员都会在麦田内对小麦长势、亩穗数、穗粒数等进行测产作业,为小麦收获做准备,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理论数据。

“小麦预产是从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这三个要素来计算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0.85,这样就可以计算出理论亩产。”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在记者采访时表示,亩穗数就是一亩地的穗数;穗粒数一般随机取20穗,数出总粒数,推算出平均每穗的粒数;而千粒重则是根据这一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或往年在某一区域种植的平均值估测出来的。

(6月1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无量寺乡,收割机在麦田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10年间平均亩产提高105.2斤 良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能直接影响这三个因素的唯一客观物质条件就是小麦种子。近些年来,河南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都是在稳步提高的。”雷振生说,河南小麦平均亩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多斤,2021年平均产量更是达到了近900斤,平均亩产提高幅度近十倍,这其中良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雷振生介绍,从2012-2021十年间,河南小麦种植面积由8203万亩增加至8536万亩,增幅为4%;河南小麦总产由644亿斤增加至760亿斤,增幅为18%;亩产由392.9公斤增加至445.5公斤,增幅为13.4%。

“10年时间,河南小麦的平均亩产提高了105.2斤,每一斤都是来之不易的,饱含着几代育种人的努力和汗水。”雷振生认为,增产要素有生产条件改善的原因,也有生产资料投入和栽培技术提高的原因,但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到了45%以上。“河南小麦年均播种面积超过85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但这些年基本保持这个水平,如果说依靠面积来增加产量是不现实的,提高产量需要靠单产,在提高单产的几个要素中,品种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6月2日,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练寺镇下马刘村,村民将刘家骏帮助收获的小麦装车。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河南所种植小麦 85%以上都是用的河南自育品种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河南是小麦生产强省,更是小麦育种强省。作为全国小麦第一大省,河南育成小麦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说起小麦良种的价值算是打开了雷振生的话匣子,他告诉记者,河南小麦不仅自育的品种多,技术含量也是很高的,可以说河南是育种的大省和强省。

“河南种植小麦85%以上都是河南自育的品种。”雷振生介绍,“这些小麦品种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具备抗倒伏、抗旱、抗冻、抗病等诸多优良性状,不仅在河南种植,也在安徽、江苏、陕西、山东等多个省份种植。”

采访中,雷振生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培养的一个小麦品种,在2021年刚刚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提质增效,看似矛盾的产量与质量,在农业科技的力量下,实现了‘兼得’。郑麦379在2012、2016年通过河南省、国家品种审定,为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品种,年应用面积超1000万亩,已连续四年为河南省种植的第一大优质品种,为当前黄淮南片应用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品种和河南省第一大小麦品种,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雷振生说。

(6月1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无量寺乡,收割机在麦田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一代更比一代强” 小麦育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雷振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近40年,他刚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时,科研条件非常简陋,仪器设备也很缺乏。小麦育种科研要依靠表型观察,他形象地称为“一把尺子一杆秤”、“牙咬眼瞪鼻子闻”。

小麦育种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经过几代小麦育种人的不懈努力,一大批小麦良种扎根田野,技术手段也大为改进,随着育种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育种效率大大提高,育成品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去年,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成立,让雷振生的信心倍增,他所带领的团队作为骨干力量进驻实验室后,全力聚焦小麦育种工作。“随着种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的品种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对我们小麦育种人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雷振生表示,在河南做农业科研工作,那就是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对育种人来说,就是要不断的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好的小麦品种,来满足生产和企业的要求。让我们广大的老百姓、消费者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更营养,更健康。

“当然,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上,我们也在不断加强,重点围绕品种创新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争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人民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