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华籍美裔教授吴雪莉长眠于开封,儿子评价: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非常了不起

大象新闻2022-04-08 18:18:23

大象新闻记者 王姝

47日凌晨4时,96岁的华籍美裔教授吴雪莉在开封逝世,与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告别。

作为我国第一批外教之一,吴雪莉毕生献给了教学科研事业;加入中国国籍的她,即使子女都在异国,也要坚持留在河南大学所在的开封。吴雪莉去世的噩耗传出后,无数师生在网络上追思和纪念这位“一张洋面孔,一颗中国心”的教授;在吴雪莉的子女看来,吴雪莉的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确实非常了不起”。

“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确实非常了不起”

河南大学教师高继海见证了吴老师的最后时刻。

作为吴雪莉的学生,46日下午1620分,高继海在ICU见到了吴老师,同行的还有吴雪莉的孙子黄峰、同是吴老师学生的关合凤,以及该校外国语学院的党委书记肖艳、院长杨朝军。当时,医生告知全身器官已经衰竭,黄峰联系吴雪莉在美国的子女准备后事。

生命的最后时刻,亲人、学生、同事陪伴在了吴雪莉的身边。虽然她的子女远在美国,但在去年也得以小范围相见。据了解,2021年,在河南相关部门的促成下,吴雪莉的儿子黄礼顺利回国探亲,与吴雪莉共度了96岁生日。

46日深夜,高继海收到黄礼发来的一段微信,提及母亲的一生,他说到“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确实非常了不起”。

“永远学着吴老师的样子去工作和生活”

1925年,吴雪莉出生在美国南部的阿肯色州。13岁时,她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产生强烈好奇。1945年,吴雪莉与中国特派留学生黄元波相爱并结为夫妻。第二年,她随着丈夫来到中国。

(黄元波、吴雪莉和他们的6个子女。 )

经历了战火动荡,新中国成立后,吴雪莉随夫来到开封,1957年成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英语老师。

作为国家第一批外教,吴雪莉地道、生动的讲法,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她在教研方面持续贡献力量,也极大推动了外语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

吴雪莉参与培养了该校数千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她去世后,河南大学的纪念文章下,师生纷纷追忆着与她相关的点滴。对此,吴雪莉的学生,也是河南大学教师关合凤感触深刻。

“我是吴老师的学生中最幸运的。”关合凤从本科时期受教于吴雪莉,也是她的第一位博士生,关系十分紧密。

关合凤回忆,1980年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她就聆听了吴雪莉的文化讲座,并在元旦晚会上目睹了她翩翩的舞姿。读研期间的口语课上,吴雪莉在自编的教材中确定了恋爱观一节,让学生们给健康、善良、聪慧、好看等属性排序,润物无声地引导着学生。除了对学业严格要求,吴雪莉的善良热情、热爱生活等品质也影响着学生们。

46日下午,关合凤获批去见吴雪莉最后一面,这让她在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抚慰。她说,要永远学着吴老师的样子去工作和生活。

“不走了,这辈子就老在这里了。”

开封是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所在地,是吴雪莉奉献一生的地方。如今,按照她的心愿,她将长眠于此。由于吴雪莉的子女都在美国,此前当被记者问到是否还回美国,她用地道的河南话说:“不走了,这辈子就老在这里了。我的骨灰,将来就撒在黄河里。”

让不少河大师生印象深刻的是,每到国庆节,一面中国国旗都会飘扬在吴雪莉的家门口。这面国旗是1949930日下午,新中国成立前夕,她排了几个小时的长队买来的。

实际上,在中国的这些年,吴雪莉出版了多部著作,介绍和宣传中国的情况。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吴雪莉如愿加入中国国籍。她的事迹也被更多人知晓,被《人民日报》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对于自己的中国国籍,吴雪莉很珍惜。她曾多次纠正来访者“外教”的说法,表示自己已经是中国人了。

21岁来到中国开始算起,吴雪莉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75年;无论是她对于中国的感情,还是师生对于她的感情,都在岁月的浸润中愈发浓郁。

吴雪莉去世后,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网页调成了黑白色,一篇文章倾诉着对吴雪莉的感情:

“铁塔永固,思念无绝。

河水泱泱,此情不息。”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