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潮”起东方·贵州丨“国潮”为文化自信添注脚

大象新闻2022-03-07 11:36:5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来,无论是风靡全球的“冰墩墩”,还是春晚舞台惊艳世界的《只此青绿》,亦或是年销售额超过20亿的汉服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在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影响下,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审美情绪碰撞火花的国潮,承载着当前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意趣。

石丽平代表:鸽子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2011年5月,“松桃苗绣”中的“凤舞花开”刺绣系列作品被中国外交部作为外交礼品;

2013年9月,“松桃苗绣”鸽子花旋极图被联合国作为外交礼品使用;

2015年7月,“松桃苗绣”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来自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石丽平,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鸽子花”与苗族文化、现代时尚元素充分融合进行创作,打造了“鸽子花·松桃苗绣”文化品牌,目前已销往67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石丽平与学生一起绣苗绣)

●传承:苗绣蕴含了贵州的文化基因

提到松桃苗绣站在了舞台的中央,石丽平满脸的自信与自豪,“如果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没有孕育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的祖辈没有世代传承这项技艺,我今天也没有办法将‘鸽子花’和苗绣介绍给全世界。”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到贵州人的勤劳和智慧,石丽平很幸福。

她是土生土长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人,在外婆和母亲“指尖记忆”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学习苗绣,四五岁就学会了拿针配线。“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它反映了苗族妇女的智慧。”石丽平淡淡地笑着说,苗绣的一针一线都蕴含了贵州的文化基因。

“我曾用8年徒步走遍了贵州苗家的村寨,寻找散落民间的苗绣手艺人,收集整理各种针法以及刺绣图案里的故事。”石丽平的出发点是传承和保护苗绣技艺,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留下这份人类的瑰宝。

苗绣从山水中诞生,承载着苗族人的记忆与憧憬。为了更好地传承苗绣,她认真学习各种针法,研究刺绣里的故事,大胆将传统图案“鸽子花”与苗族文化、现代时尚元素进行充分融合创作。

2008年12月,石丽平成立了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民族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把苗族传统的纺织、印染、刺绣、银饰、雕刻等传统手工艺人集中在一起,利用本地优良纯正的自然材料,制作并推广苗家文创产品。

●自信:守正创新,鸽子花走向世界的舞台

任何民族品牌想要发展,除了坚守独立的文化根本,还要不断吸收新的理念、手法和技艺,不断夯实改进技术,方可在继承老底子宝贝的同时,推陈出新。

在石丽平看来,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让更多人用起来,苗绣才能“活起来”,发展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2021年2月11日晚,石丽平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代表亮相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向全国人民发出贵州苗乡人民的声音:“我要用传统手工艺,为乡村振兴争光添彩!”铿锵有力的话,让贵州民众振奋不已。

要振兴就需有谋略,“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是一个宝库,还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没有完全开发。”石丽平期待着越来越多的贵州人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彼此携手共同挖掘文化宝库,“我们不仅要有飞向世界的鸽子花,还应该发扬更多、更美、更具特色的松桃刺绣,飞入寻常百姓家,述说贵州好风情。”

石丽平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外参加活动时推介苗绣作品,总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很多人表示对贵州的风土人情十分感兴趣,对这地方也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别人有赞许,我们更有干劲。”她脸上自信的神情如同手中的鸽子花刺绣一样,彰显着文化个性,明媚而灿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盈莹)

欧阳黔森代表:影视作品拓宽贵州“国潮”产品市场

“贵州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贵州的文化自信也是坚定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认为,贵州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当下,要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用心用情用功做好文化节目创作播出,让贵州文化符号、文创产品演绎“国潮”传奇,进一步打通多彩贵州民族文化走向大千世界的“任督二脉”。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作家,欧阳黔森一直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文学创作的圭臬。他的每一部报告文学都化身为助力贵州乡村振兴的铿锵力量。

欧阳黔森告诉记者,贵州拥有丰富多姿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文化优势,两者相融相加,就会碰撞出激烈的诱人火花。“例如,我们组织创作的电视剧《绝地逢生》《奢香夫人》《雄关漫道》《星火云雾街》《伟大的转折》、电影《极度危机》《云下的日子》等影视作品。不仅把优秀的电视剧介绍给观众,同时也推荐了相关配套开发的旅游线路,看似“各美其美”,实为“美美与共”。

下一步,欧阳黔森还将深入挖掘贵州文化资源,创造优秀作品,包括组织创作电视剧《《江山》《夜郎春秋》、电影《四渡赤水》《二十四道拐》《巴育果》、歌曲《黔岭歌飞》系列民族歌曲等文艺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有变身“国潮”产品的机会,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宣传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还可以使传统元素现代表达,绽放出时代的光辉。

欧阳黔森表示,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文化发展的方向;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贵州文脉的延续,是讲好贵州故事,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特色强省的必由之路。于此,他提议,贵州要充分运用“思想+艺术+技术”的力量,充分发挥影视、文学、美术、戏剧、书法等各艺术门类作用,结合本地的文化民俗,打造贴近社会生活、新意创意的文创产品,让多彩贵州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永利)

罗应和代表国潮“唐娃娃 ”创造美好生活让百姓抱上“金娃娃”

近两年,罗应和都把“唐娃娃”带到了全国两会上,“想让全世界都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唐娃娃”是新民社区与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加工生产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

“唐娃娃”不仅在国内卖得好,在国外市场也很受欢迎。这些文化产品转化成经济后,也让罗应和所在的新民社区群众过上了更幸福的日子。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这几款‘唐娃娃’很受青睐,销量不错。”罗应和翻开手机向记者展示,脸上洋溢着笑容。

(罗应和)

●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

2016年,罗应和与惠水县170余个自然村寨的近6000名村民一道,搬到了位于惠水县的新民社区。同年12月,罗应和被推选为社区党支部书记。从那以后,他便开始琢磨“如何蹚出一条路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社区里60%的群众都是少数民族,搬迁至新民社区之后,罗应和感受到了他们的不适应。一方面是对新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罗应和为了让社区留得住乡愁,他一直琢磨着如何把家乡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搬”出来。

2017年,社区有几个学生在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读书,于是便把那几个学生送到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去学习技术,回到社区后当技术骨干,再对当地的搬迁群众进行培训,这样社区就具备了加工生产技术能力。

新民社区和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社区成为“唐娃娃”的加工生产基地,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订单和销售,产品主要是外贸。

“加工生产出来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唐娃娃’,后期还融合了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罗应和告诉记者,“唐娃娃”不仅解决了社区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还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搬迁群众通过自己心灵手巧绘制出独特的文化产品,从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搬迁群众搬出新天地,过上幸福的生活。

●搬出山沟沟抱上“金娃娃”

“‘唐娃娃’最初是根据布依族群众的服饰设计而来,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人偶,它对于我们社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个‘金娃娃’”。在罗应和看来,“唐娃娃”按照以前的时代文化元素,同时又结合了现代的民族文化元素,打造而成的纯手工的民族品牌产品,反映出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

“唐娃娃”产品质量好,很精细,而且是纯手工产品,远销欧美市场,销量好的时候,每年订单有几百万元。罗应和指着“唐娃娃”说:“这种一小个,价格就是128元,每人每天生产一至两个,细算下来,比在外面打工强。除去当地的枫香染、石膏等原料,每加工一个娃娃能挣七八十元。”

如今,新民社区的劳动力已经全部实现就业,人均收入超过13000元。从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深山村庄到医院、学校、超市、农贸市场一应俱全的新民社区,6年来,社区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住房和就业都得到保障后,搬迁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家每天精神抖擞,不仅文化自信,还生活自信,一切都自信满满。”罗应和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东)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