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河南农大师生深情回忆袁隆平先生:要将先生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

河南新闻广播2021-05-22 19:56:04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作为我国农业科学领域的泰斗,袁隆平院士不仅科研成果丰硕,也十分关心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的农业科学和教育工作。在科研学术交流中,河南农业大学曾与袁隆平院士结下不解之缘。袁隆平2014年11月17日来河南农业大学作报告并宣布“收徒”,当时引发农大学子“追星潮”。

在沉痛送别袁隆平先生的时刻,河南农业大学那些曾经和袁先生共同奋斗的师生深情回忆袁隆平先生,表示要将先生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

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的合作者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郭天财:

惊闻袁隆平先生今天中午逝世,此刻正在农村麦田的我难掩悲痛之情。我是1996年与袁先生初次认识,当时他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我担任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时国内五大粮食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会在一起交流研讨,我曾两次专程到杂交水稻中心学习考察。后来我们前前后后有过十余次交集,特别是2014年3月26日,我们农大专门聘请袁先生担任“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同年11月17日陪同袁隆平来校为农大学子作报告,2015年8月28日又陪同他察看双方合作的光山县超级稻“百千万”工程,每一次都历历在目。袁先生研究超级水稻,为中国人乃至世界的粮食供给作出了彪炳千古的贡献,是我们中国农业科学家的榜样。袁先生的去世我们倍感心痛,同时我们这些还在工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身上的担子也更加沉重,但是我想所有的同仁都会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袁先生的脚步,继续向前,定会用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奋斗,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赵全志:

惊闻袁隆平先生仙逝,无比震惊。一代水稻宗师巨星陨落,无比悲痛。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为世界和我国杂交水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袁先生一直高度关注河南水稻事业发展,曾先后多次亲临河南指导水稻生产。特别是2014年他受聘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在袁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在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开展“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项目示范推广应用,连续创造了河南水稻高产记录;他在河南农业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他亲自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连续获得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11月,袁隆平先生亲临河南农业大学演讲,给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激励着一代代河南农大人向着科学事业不断迈进!我们一定牢记袁隆平先生遗志,继续围绕杂交水稻开展研究,不断挖掘杂交水稻产量潜力,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隆平先生千古!

袁隆平来校作报告时的亲临者和学生记者

张沛,河南农业大学2013级林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时任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现在系宝鸡新闻网时政记者

2014年11月17日,这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个重要日子,当年刚刚大二的我作为河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记者在这一天有幸采访过袁隆平院士。仍然清晰的记得,那天袁老来学校作报告,千人大礼堂座无虚席,引发校园旋风。讲座现场求指点,讲座结束求合影,同学们蜂拥“追星”。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那天在与袁老的交谈中他寄语农大学子:“计算机里种不出水稻,要不怕吃苦,走进实践中去。”勉励广大学子沉下心来做学问,脚上有泥,心中有光。他平易近人,话语质朴,亲切的仿佛就像家人,这一幕幕仿佛就清晰的发生在昨天。

现在想来自己当初也是胆大,小小年纪和袁老一路畅聊,提问着自己的疑惑,表达着自己纯粹而热烈的崇拜。袁老耐心的解答,与我风趣幽默的交流,他说话不急不慢,还贴心的询问是否能听清楚他有些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没有一点点架子。这段经历是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或普通人与袁老有了做梦般的缘分,我甚至在想自己是有多幸运才会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个只有在课本和电视上看到的大咖有了那么一点点交集,虽然只是短暂的交谈,但真的此生无憾了。

当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很是震惊,多希望这只是场梦,是个假消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袁老以一己之力让国人吃饱肚子,也为世界减少饥饿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曾经说自己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而在他91年的人生岁月里,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为这个梦想努力。这让我们敬佩,更让我们感动。

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让人们倍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一日三餐,米香弥漫,中国人吃的每一晚饭里,都有袁老的恩惠,我想国人厉行节约、不浪费粮食是对袁老最好的缅怀。先生千古,国之功勋 ,国士无双 。袁老一路走好,向您致以最大敬意。

河南农大学生缅怀袁隆平院士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20-3 杨志会:

袁隆平先生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他曾说过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都在奋斗中。截至 2017 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 90 亿亩,共增产稻谷 6000 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于袁隆平的功绩,我们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他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充满了丰功伟绩的一生,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国士无双,青史留名,安息!

外国语学院20英四 周智琴:

从小就是听着袁爷爷的故事长大,高中的时候看过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的采访,我将那一段采访抄在了摘抄本上。上午看到消息,我十分悲痛惋惜,我印象中的袁爷爷永远是一种精神健康的状态,官方辟谣的时候,我第一次对辟谣感到欣喜。而下午官方消息出来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文字就忍不住哭了,我还记得邹韵记者采访袁爷爷的话:“Why do you want to promote hybrid rice in Africa? ”

袁爷爷回答“For the wealthfare of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is one of my lifelong wishes.”

如今袁爷爷走了,先生千古留青,一路走好。我以后每顿饭都吃完最后一粒米,便是我对爷爷最好的缅怀。

林学院旅游管理18-2 侯丽娜:

您说您有两个梦,一个梦叫做“禾下乘凉梦”。为了这个梦想您奋斗了一生,把稻种播撒在广阔的土地上,让亿万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稻田里拓荒,在沙漠上播种,在圆梦路上您一步一个脚印……虽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相信一代又一代的农学奋斗者,将会带着您的愿望一同逐梦!

您称自己是人民农学家,为了农学事业奉献了一生,把一生浸在稻田,功勋写在大地上,国士无双,袁老千古!

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20-2班 石凯宁:

痛悼!无双国士—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 在湖南长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农业科研领域中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杂交水稻的科学成果,创造了年增产可养活6000万人口的旷世奇迹。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在杂交水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出成就,实现了水稻生产的突破,为全球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耄耋之年,从未松懈,只为追求毕生所愿—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在烈日中,辛苦栽培梦想的果实,在暴风雨中,扶起摇曳的枯枝。在黑暗中,他摸索出了光明,让中国百姓不再饱受饥饿之苦。如今,他走了,可他还站在那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袁老,一路走好!

机电工程学院汽服19-1 李聪民:

袁老去世的消息突然传来,我感到非常诧异,消息一定是假的,但当官方报道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袁老真的走了。袁老曾说:“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田地,研发出来的超级水稻,真正的解决了整个世界的粮食问题,让全世界的人民都有粮可吃,有粮可存。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八十岁高龄时的袁老,仍然把身影留在了田地中。国士无双,稻香永存人间,袁老一路走好!

国际教育学院20级环境科学骆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袁老看尽了人间苦楚,百姓没有粮食吃的时候,是您用杂交水稻,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粮食,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您。

理学院 18级信网一班 卫冠宇:

看到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新闻,心中五味杂陈,一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我深知作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理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做乡村农业振兴的弄潮儿。把袁隆平爷爷身上的那份重任担起来,扛到我们的肩膀上,为农业发展贡献出属于我们的那份力量。袁老曾勉励我们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了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谨记袁爷爷对我们的勉励之词,落实在农业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这样才不枉袁老对我们的期许。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国士无双,袁老千古!

生命科学学院19级生物科学三班李梦瑶:

今天跟闺蜜出去玩,刚开始看到最开始的谣言的时候不敢相信,后来辟谣了,但是手一直在抖。看到别人说真的去世消息的时候在吃饭,我到处翻,微博,微信,各种消息来源,直到看到来自央视新闻的消息,我才真的死心。那一瞬间泪就下来了,不是矫情,是真的止不住的难受。跟闺蜜一边吃一边哭,其实难受到吃不下去了,但是我怎么能辜负袁隆平爷爷浪费粮食呢。但是手在抖,筷子夹不起任何东西。看到有人说一直不太能理解长辈说的听到毛爷爷去世时举国同悲,但是现在理解了。国士无双,他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的泪。我试图用平凡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悲痛,但是不及万分之一。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城乡规划20级一班 王甜: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近年来,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记者曾多次在长沙与袁隆平面对面采访,老人每次都表示要向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不要浪费粮食,这大概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

文法学院 20级行管一班 陈思源:

从上午到下午崩溃了好几次,还记得他和钟南山院士的调侃谈笑,两位老人都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伟大且值得敬佩的人,袁隆平老先生更是以农为主,他那朴实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也更让我们感觉亲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袁隆平老先生我们只能敬重他,铭记他!老先生一路走好。此外,袁隆平老先生突如其来的去世让我更加觉得我们应珍惜身边的人,珍惜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日子。

文法学院 19级法学一班 蔡乐雪:

时代的一颗巨星陨落,黯淡不了他的光辉岁月,为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事业,您是最好的偶像,走好。

机电工程学院 19级电信一班李珂:

我生活在21世纪,是一个食物吃不完的时代,小时候第一次认识袁爷爷是在课本上,一直都知道老人家曾有个梦,高产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在禾下乘凉。为了实现这样的梦,袁隆平爷爷将一生献给了老百姓的“饭碗”。如今,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我辈定当竭尽全力,努力前行。禾下乘凉,我们接棒!

外国语学院 19商务英语 魏茂媛:

从小就在课本上学习到有关袁老的事迹,是袁老用他的杂交水稻让我们人人能够吃饱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袁老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我们更会担起重任,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国土无双,袁老千古!

经济与管理学院2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任昊:

袁隆平院士作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人类水稻产量方面的研究。我国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所有突破,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和努力。在他眼中“下地最快乐”,事事亲为,日日坚持下地。黝黑的皮肤和消瘦的身骨,都体现了他经历了无数风吹日晒。袁隆平院士始终将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放在心上,在与时代共存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园林19-1班 展思念:

看到消息的时候,感觉自己失去了一位亲人,可能有人会觉得夸张,但这就是我当时最直观的感受,从前在书上看到他的贡献只觉得他伟大,是位值得尊敬的人,到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他的相关采访,才深刻体会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斯人已去,心中犹念!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周红飞)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