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丹青只为家国染!10位画家讲述《丹青写春秋 河南正芳华》幕后故事

猛犸新闻2021-03-05 21:13:25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3月4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联合推出的H5《丹青写春秋 河南正芳华》,一经推送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好评如潮。该产品通过10位画家的13幅作品,以画轴的形式缓缓展开,艺术再现了河南不平凡的2020年,为全国两会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那么,这13幅作品的创意是什么?画家又是如何创作的?有什么艺术特色?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采访了画家袁汝波、杨健生、房巍、杨济淮、郭建明、邹东升、高喜军、贾发军、李振、王伟宾,揭开幕后的故事。

【袁汝波】

用艺术语言,绘就《乒乓盛宴》

袁汝波是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河南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主任,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他的作品曾入选八届、九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多次入选单项全国美展。

在此次主题创作中,他的作品名为《乒乓盛宴》,表现的是去年11月在郑州举行的中国·郑州2020国际乒联总决赛。

“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间较晚,而要表现的镜头内容繁多:各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运动员获奖时的喜悦、啦啦队的欢快气氛、观众的助力加油以及疫情期间的安全保障;同时还要点出活动的举办场所奥体中心这一标志性建筑……”袁汝波说,一个画面承载这么多内容,需要依赖艺术的语言进行睿智的设计组合,在这幅作品中,场面是跳跃的、动感的,跨空间的,每个人物的形象又是个性化的。

“将他们整体的设计在一起,用艺术化的语境展现出来,虽然时间很短,难度很大,但是对我们在短时间内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新闻性大事件、大场景能力的一次检验。”袁汝波说。

【杨健生】

用白描手法,创作《丝路联动》

身为中国美协会员、河南省美协理事、河南省美协工笔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协书画院院务委员、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杨健生,其中国画作品曾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全国美展铜奖两次,优秀奖四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老挝国家博物馆等多个机构收藏。

在《丹青写春秋  河南正芳华》中,杨健生用白描的手法,创作出《丝路联动》,作品以三联组画的形式,刻画了去年3月河南省跨境电商首班出口包机开通的情景。

杨健生说,去年三四月份新冠病毒肺炎席卷欧美等国,我国伸出援助之手,河南也第一时间捐赠防疫物品口罩,而这幅作品主画面就是描写捐赠口罩的场面,河南省紧急援助30万只口罩,即将启航运抵欧洲,打开了河南和世界的空中通道。而左面的画面,刻画了两个海关工作人员在查验进出口物品的情景,右面的画面刻画了两个机场疫情防疫工作人员在查验清点账单的画面。

【房巍】

《政务上云》 《太极申遗》让我心潮澎湃

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的房巍,现任教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他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央美院访问学者、郑州市教育书画学会会长、河南省华侨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在此次创作中,他创作了两幅作品,分别是描绘去年3月份河南省大数据中心揭牌的《政务上云》、去年12月份太极拳申遗成功的《太极申遗》。

“信息时代的到来,我深深地感受到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描绘我省大数据中心揭牌,是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房巍说,大数据中心的成立,是河南实施大数据战略、推动信息数据互联共享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河南信息化、大数据事业发展迈上了新起点,逐步实现“善政、惠民、兴业”的目标,而他通过描绘揭牌的场景,为大数据中心成立点赞。

在画“太极拳”申遗时,房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毕竟,随着申遗成功,太极拳的爱好者会更多,参与者会更广泛。太极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之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传播,惠及全人类。因此,他描绘了太极拳申遗成功的欢庆场景,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杨济淮】

《豫见百花》绘就集体群像

去年9月,第2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郑州举行,主题活动包括电影节开幕仪式、电影艺术家下基层、专题电影展、中国电影论坛、提名者表彰仪式、百花奖终评及颁奖典礼暨电影节闭幕式等六项活动。这是郑州首次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受到了大众的高度关注。

在此次创作中,中国美协会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杨济淮据此创作了《豫见百花》。

他用线描勾线的形式,画出以舞台会场的颁奖全景画面,再现了那个庄严欢乐的会场盛况,作品上部的文字和图标与下面的人物相互呼应,人物为主持人及获奖人物的排列,没有过于突出某个人,而是部分集体的群像。

今年67岁的杨济淮,其美术作品《高原铁骑》,早在1982年就入选了《纪念建军55周年全军美展》 。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作品获得了多个奖项,2017年、2018年,他的作品《防空尖兵》、《骑兵日记》还入选了“中原画风”系列巡展。

【郭建明】

一次采风成就《粮安天下》

中国美协会员、河南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郭建明,此次创作了描绘粮食丰收的《粮安天下》。

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去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河南夏粮总产量再创新高。

如何描绘夏粮产量再创新高?接到创作任务时,郭建明想起了2019年六一前后到豫东平原西华县采风时的场景:这里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在蔚蓝的天空下,广袤的豫东平原上,金黄的麦田迎着热风阵阵吹过,滚滚翻动,哗哗作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郭建明说,这几句古诗生动地描述了农村五月古老而原始的收麦情景。每到这个季节,儿时的记忆就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许多人排成一行,弓着身子,如火如荼地齐头并进,手起刀落,一排排麦子随之倒下,过处是一片片又短又平的麦茬。现如今,在马达的轰鸣下,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孩子们在麦场上玩耍,也能帮着大人们撑麦袋、装麦袋……空气里充斥着麦粒的清香,和着农家人的欢笑声,谱写着一曲新农村丰收的赞歌。

【邹东升】

《老区新生》《美丽乡村》突出幸福感

去年6月5日,河南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绘就大别山“红绿金”蓝图。身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的邹东升,据此创作了《老区新生》。

大别山是一座“红色”的山,也是一座“绿色”的山。作者通过线描红色标志性雕塑“红旗飘飘”和大别山主峰“鸡公山”,以及茶山、绿水、映山红等元素表现大别山“红绿”特征,通过近景采茶人的描绘,预示大别山新时代发展之路,以此创意表现大别山区“红”“绿”资源,书写“金色招牌”,走出一条“红绿金”的发展之路。

他创作的另一幅作品,是《美丽乡村》。

去年8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河南有8个村入选。

在邹东升看来,看得见的青山绿水、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深入发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好山好水好风光,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提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他通过画笔,线描几个年轻人在新农村生态旅游的场景,来表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及带给人们的幸福感。

【高喜军】

《千年圆梦》表现脱贫盛事

去年2月28日,河南宣布全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中国美协会员、郑州市美协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高喜军认为,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上饱饭、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原大地儿女最朴实的梦想。河南宣布脱贫,梦想得以实现,中原大地由此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在短短一周的创作时间,如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一盛事,是个大难题。

全省53个贫困县脱贫的方式多种多样,经过与各地脱贫攻坚小组的相关人员交流咨询,又实地到几个贫困乡镇走访和网上大量资料的收集,最终确定画面中要出现的几个典型"道具"——汽车、(蔬菜或养殖)大棚、电线杆(路灯、摄像头)、无人机摄影、社区、大风车(风力发电)、道路改造。

确定好了要画的典型道具,画面的安排就顺理成章:在新农村的新型社区前,聚焦着老老少少的父老乡亲,他们或是在带孙子,或是在看手机,或是在拍照片,或是在唱小曲,一幅丰衣足食后的悠闲场景。在画中体现汽车、大棚等"典型道具"的同时,背景上的标语"乡村振兴,同步小康"也为脱贫之后的乡村指出了发展方向。

这幅作品,就是《千年圆梦》。

【贾发军】

《中原抗疫》致敬医务人员

河南2020年发生了许多大事,特别是1月份,新冠疫情袭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接到创作任务时, 中国美协会员、郑州市美协副主席贾发军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和表现最基层的医务防疫人员,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换来了大家的平安。

“正好,我妹妹在河南商丘市睢阳区疾控中心工作,她从疫情开始便投入防疫一线奋战,和同事们深入农村、社区等地方进行检疫、防控、筛查等各项防疫工作,付出了很多。有感于此,根据她们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我构思并创作了《中原抗疫》。”贾发军说,这幅作品采用了写意线描的中国画形式,由于时间太紧,他没有起铅笔稿,就从局部开始直接用毛笔在生宣纸上落笔表现,增加了难度,对落笔、布局、整体、造型、笔墨等提出新要求。

贾发军说,既要兼顾造型又要兼具笔墨线条表现和结构布局,为了完整性,他一气呵成,直到交稿截止时间才画完。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他对医务防疫人员的敬意。

另外,贾发军还创作了《强劲复苏》,作品描绘了去年10月国庆黄金周期间,河南旅游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强劲复苏的景象。

【李振】

《晋豫牵手》融入两地地标

去年12月12日9时,太原开往郑州的D4665次列车和郑州开往太原的D4618次列车,相继在太原南站和郑州站开出,郑太高铁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左上角的那一“点”终于落地。

中国美协会员、郑州市美协理事李振的作品《晋豫牵手》,描绘的正是这一历史性时刻。

画面两端,左侧是郑州二七纪念塔,右侧是太原永祚寺凌霄双塔,他们分别是郑州、太原两地的地标式建筑,代表郑太两地;背景为延绵的太行山脉,贯串豫晋两省,也是郑太高铁的必经之地,是联动豫晋两省的天然山脉;居中的乘务员,则是郑太高铁开通首次运行时身着礼服的形象,红色的主色调代表喜庆吉祥,青花纹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着色的人物也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人文的因素。

据悉,作为青年画家,李振曾在《美术》、《人民日报》、全国重要社科类期刊及核心期刊《中国画画刊》、《美术界》、《美与时代美术学刊》等分别发表作品、论文或专栏,出版有《中国当代美术家书系笔墨中原写意人物李振卷》。

【王伟宾】

创作《古国重现》深感自豪

去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双槐树遗址为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画家、郑州市美协人物画艺委会委员王伟宾创作的《古国重现》,正是基于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并对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加以表现,画面中提取的典型形象也尽量表达“河洛古国”这种中国早期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所蕴含的黄河文化之根。

贯穿画面的是黄河,左上汇入的是伊洛河,而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黄河优美流畅的线条也似有揭开面纱的感觉,象征遗址的发掘揭开了“河洛古国”神秘的面纱。“双槐树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也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旁边的北斗九星与“天下第一”的关联以及其他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而这也是画面的视觉中心,旁边智者形象、两边槐树也暗合了遗址的名字。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蚕形雕塑也预示着中国农桑文明发展的起源,而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因此,他在画群居先民时特意选取了采桑及丝织的场面,而总体人物设计分别从政治、治陶、农耕、丝织及狩猎等方面描绘,尽量涵盖先民生活的主要部分。右上的宫殿则是对早期河洛古国宏大的建筑规模,严谨有序的布局,所表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来加以表现。

王伟宾感慨,通过对河洛古国的了解和表现,也增强自己对河南这一考古发现重大意义的认识,并对先民表现出来的智慧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深感自豪。

 

大象新闻·猛犸编辑 周莉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