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舆情分析:四川一公务员上班时间发朋友圈被处分

大象舆情2020-07-31 15:06:12

最近,四川乐山市马边县有公职人员上班发朋友圈、点赞朋友圈,被该县纪委“书面诫勉”并被通报。该通报发出后,立刻引起了舆论热议,成为了网络上热门话题,并登上了热搜榜单。

事件概述

6月29日下午2点,马边县人大教工委主任吉寿坚桑在个人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条与工作无关的动态。朋友圈发布后的3小时40分钟内,先后有包括马边县民建镇人大副主席田某、下溪镇四级调研员蒌某、马边县税务局副局长汪某等7名公职人员在上班时间对该条动态进行点赞或评论,吉寿坚桑在当天14点22分、55分分别对相关评论进行了回复。

7月1日,违纪通报在四川省乐山市流传并引发热议。通报称,当地马边县人大教工委主任于工作时间,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与工作无关的动态,并有其他公职人员点赞、评论,这几名公职人员违反了工作纪律,均被诫勉。

7月3日,主流媒体纷纷介入,转发评论并跟踪报道。乐山市、马边县相关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表示,通报内容属实。

7月4日,马边县宣传部回应“发动态点赞违纪”:此前已强调工作纪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监测分析

大象舆情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6月29日至7月10日,全网共监测相关信息42884条,其中微博36644条、客户端3534条、微信1675条、网站524条、新闻283条、论坛130条、视频40条、报刊27条等。

关注走势图

从关注走势图看,7月1日,当地纪委通报发出后在网络上开始流传,信息量呈现出缓慢增加的状态。7月2日晚,信息量快速增加,走势图上扬明显。7月3日,随着主流媒体的介入报道,信息量暴增,走势图快速攀升达到最高峰值。7月4日,走势图虽然下行,关注度也有所下降,但是信息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主要是马边县宣传部的回应引发了新一波议论,舆情热度有所回温。7月5日,走势图继续下行,信息量减少,但是网络上议论声并未休止,持续数日。

信息来源占比图 

从信息来源占比图可以看出,微博占比达到了66.32%,是因为该舆情爆发于微博,同时也说明自媒体平台是公众参与议论的主阵地。客户端占比达到了19.08%,说明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推动该舆情快速进入爆发期,引发广泛的关注。

情感分布图

从情感分布图中可以看出,非敏感占比达到了62.23%,这说明公众的议论较为理性。

观点分析

该舆情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关于“上班时间是否能发朋友圈”的讨论。一部分声音认为公职人员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违反了工作纪律,理应被处理。也有一部分声音认为空闲时间刷刷朋友圈无可厚非,当地有关部门有点小题大做了。舆论场中的声音褒贬不一,引发了较为激烈的讨论。媒体观点表现出较为理性的状态,呼吁公众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看待问题。

有代表性的网友观点:

乔志峰:反腐败、反四风要想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必须“零容忍”,对任何违规违纪行为不分大小都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叶落无声:国家鼓励公职人员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微信是目前最佳的学习平台之一,以“与工作内容无关”这理由处分人明显与政策不符。当然我们要看其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只要是正能量和知识面的都应支持。请把朋友圈发的内容上传。

Citown:下班时间随时工作群通知,上班时间工作群通知更多,难道我回工作群的时候家人朋友发条信息来都不能回复吗?

lcy语:现在的基层是真的辛苦,还要应付这些形式主义,真是吃饱了撑得,“我不能呼吸”。

主流媒体的观点:

《人民日报》:执纪监督既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严格,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恰当,及相关的信息透明。当前网友的讨论与疑问,事实上已经表明了舆论的某种不解,这种不解需要更多回应,避免对基层干部的误伤。

澎湃新闻:执纪也好,问责也好,本身无可厚非,都是为了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但一切操作还是应该遵循相关规定,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正确区分不同情况。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新华网:这样的处分要令人心服口服,还得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真正“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这样的处分不是选择性执纪、运动式执纪,而是为了将相关工作纪律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当地每一个公职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二是要充分考虑当事人违反纪律规定的次数和实际影响,而不是机械地从严。

深圳新闻网:工作也像一种修禅,需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工作时间发朋友圈,等等这种行为,应该是我们要避免的。作为公职人员,生活、工作时时处处都是我们修炼作风和本领的“道场”,我们要以公职人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修炼自己。

舆情分析

当地纪委通报发出后,立即就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大部分公众认为“执纪不当”“官僚主义”。不过话又说回来,公务人员上班玩手机、玩游戏,三心二意,不一直是舆论争议很大吗?怎么这来了处分,严格管理了,舆论又不答应了呢?

其实,舆论场中形成大部分批判声是有原因的。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依赖和习惯,公众在参与讨论时,难免引发联想涉及到自己,产生了上班不能发朋友圈,下班为何要加班的情感共鸣,不公平的既视感也就悄然形成了。

另外一个原因,近些年来,矫枉过正的“官僚主义”时有发生,如上班喝牛奶被通报,下班洗澡没听电话被处罚等等,这些典型的矫枉过正的问题成为舆论抨击的对象。对此中央也曾下发文件,要求地方基层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公众的意识里,很容易将这次事件打上固有的“官僚主义”符号,和上述事件混淆在一起。

但是,客观来讲,这次事件确有不同。上班发朋友圈不是非做不可的生理需求,也不是下班时间被无理召唤,其特点更倾向于“娱乐”。上班应该集中精力这点是共识,舆论争执的根本点应该是干部触碰工作纪律的时候,监督部门究竟是选择“硬碰硬”,还是“人性化”处置,要搞清楚事实的原委、细节来定合适的处理方式,对于情节较轻批评教育即可,不必大动干戈。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舆情处置方面的经验稍显不足,在面对舆论质疑时,回应称早有相关规定,严禁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该回应并未起到平复舆论态势的作用,反而无形中透露出机关单位坚持己见的“傲气”,引发了更多的质疑。显然,当地相关部门对舆论形势没有清晰的认识,回应内容也并非公众关切,才被公众解读为强行的“狡辩”。

令人欣慰的是,网络上舆论声音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说明公众情感和评论还是较为理性,同时也是舆论监督的一种进步。无论怎样,舆论热议的终点仍是促进政务管理水平的进步。当然,这也给当地监察机关舆情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当地监察机关需要披露更多的事件细节,来对行政处罚作出详解,积极回应舆论关切,让公众心服口服。如果真的存在矫枉过正,也应及时刹住车,诚恳道歉,这才是舆论期待看到的内容。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