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繁育“灭绝动物”朱鹮的34年丨面孔

大象新闻2023-03-24 15:35:18

大象新闻记者 张子琪/文 受访者供图

作为陕西洋县人,黄治学的人生轨迹和朱鹮紧密相连。

1981年,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察小组历时3年时间,跋山涉水,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的踪迹。

彼时,世界多个国家早已宣布朱鹮这一物种已然灭绝。7只野生朱鹮在中国被发现的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很快,专家组便在洋县姚家沟设立了朱鹮临时保护站。当地加强了对村民生态保护的宣传,号召大家不得使用农药、不能狩猎砍伐、不准开荒放炮,为朱鹮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自此,以洋县为原点,朱鹮在这里开始缓慢的繁衍和延续。

到了1990年,洋县野外朱鹮的数量逐渐增至20只左右。为了加强朱鹮的野外保护和监测工作,洋县向社会招募了一批优秀青年。

高中毕业的黄治学便响应号召成为了其中一员。从朱鹮的野外保护到人工繁育,他一头扎进了密林中,一干就是34年。

 护送朱鹮去日本

作为野外监测人员,一开始,黄治学的工作需要到野生朱鹮筑巢的地点观测他们的生长、繁殖情况。同时,他们也会给当地村民宣传如何保护野生朱鹮。

野生朱鹮生长的地方往往都在深林之中,为了时刻监护它们的情况,黄治学和队友们24小时不停,在它们的巢区附近昼夜轮流值守。

如果在观测过程中碰到了受伤的或者是年纪大的野生朱鹮,需要人工干预进行保护。巡护队员们会把它们带到当地的救助饲养中心,精心照料。

到了1994年,对朱鹮习性越来越了解的黄治学从野外工作转入饲养繁殖中心,开始潜心研究朱鹮的繁育。

在实践过程中黄治学发现,人工喂养的朱鹮生长速度很慢。而同样条件下,野生朱鹮幼鸟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于是,他一边改变饲料配方,一边提高喂养的环境。最终使得在他手下喂养的幼鸟生长速度达到野外水平,并且成活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八。

在朱鹮的人工繁育方面,黄治学将实践归纳整理,总结了多套成文的方法,发表在学术文章中,将自己的经验提供给更多的朱鹮保护者。

回顾起朱鹮在世界范围内抢救和保护的历史,黄治学唏嘘不已。20世纪50年代前,朱鹮还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和前苏联的亚洲东部。70年代末,朱鹮在朝鲜和前苏联宣告绝迹。

日本曾竭力想挽救最后发现的几只野生朱鹮,但是无奈没有让它们繁殖成功。到1995年,日本仅剩一只已入暮年的雄性朱鹮。

在国内,若非当年中科院的联合考察小组翻山越岭,在秦岭一带寻得朱鹮踪迹,那么这个物种或将会永远留在历史中,再无羽翼间红光染天的绝色。

朱鹮在中国成功繁育,引起了日本的密切关注。这也促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日两国间多次的“朱鹮外交”。从1998年到2018年,中国先后赠送给日本7只朱鹮,现在日本境内所繁育的朱鹮,都是陕西洋县野生朱鹮的后代。

20181017日,中国向日本提供的朱鹮抵达日本千叶县成田机场。(图源:新华社)

黄治学也参与到2000年的一次“朱鹮外交”中。当时他在陕西救护饲养繁殖中心担任繁育组组长,从挑选朱鹮,到运送朱鹮前往日本,再到给位于日本的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养护朱鹮的技巧等等。黄治学全程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

“感觉日本当地对从中国送来的朱鹮非常关注。”黄治学说,他记得当初在日本留驻的两个月期间,电视新闻上一直在播报新到来朱鹮的种种情况。

根据中日两国签署的关于朱鹮的繁殖协议,送去日本的朱鹮如果繁殖后代的话,由中日两国平分,“奇数个归还中国,偶数个则留给日本。”

彼时的黄治学或许没有想到,7年后,一批从日本归还中国的朱鹮,将与他结下更深厚的缘分。

随朱鹮一同“迁移”

河南信阳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因为生态环境极佳,不少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都在此繁衍生息。

2007年,董寨获得国家批准,在此进行朱鹮的迁地保护工作。引进朱鹮进行饲养繁殖及野化训练。

将朱鹮迁地保护,从人工繁育再到训练它们野外繁衍。这项工作对于第一次接触朱鹮的董寨,无疑是一次挑战。

在董寨保护区里的朱鹮繁育站 

为此,董寨的相关工作人员特地前往陕西,找到当时正在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指导工作的黄治学。希望以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将他邀请到河南信阳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朱鹮在国内的首次迁地保驾护航。

接到这邀请后,黄治学内心经历了犹豫和挣扎。毕竟是跨省,不仅方言不通,饮食习惯也和原来大相径庭。况且搬到信阳,还需要和家人两地分居。经过了无数次心里斗争,黄治学毅然应约,从陕西搬到河南,继续帮助朱鹮扩大生活范围,实现跨省的异地保护。

2007年间,一共有17只朱鹮先后来到董寨。最早的4只来自北京动物园,下半年,由日本返还给中国的13只朱鹮也一并在这里落户。

让这些朱鹮实现人工繁育,是黄治学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从北京引进的两对朱鹮,年龄比较大,其中的雌性朱鹮在繁殖上已然不太理想。而从日本归来的13只朱鹮,则是当年黄治学护送去日本的朱鹮“美美”繁衍的后代。

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风险,黄治学决定让北京的雄性朱鹮和日本归来的雌性朱鹮进行配对。

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工作人员们费劲周折终于成功让两对新配成的朱鹮尝试繁殖。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又给黄治学带来第二个困难。

“那年天气反常,山里连续下了20多天的大雪”,黄治学回忆,当时特别寒冷,地上的积雪有30多厘米深。从日本归来的13只朱鹮因为此前居住的环境比较封闭,到了董寨后,看到其它动物或人类活动都比较害怕,产生应激反应,有几只朱鹮在碰撞中受伤。

为了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朱鹮,黄治学想了许多办法。一方面,他给笼舍外面铺上保温塑料膜,在笼舍内部放置了红外线灯加温。另一方面,他给受伤的朱鹮逐个查看伤情,时刻关注它们的一举一动,帮助它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经过黄治学精心的照料与呵护,2008年春天,一对配对成功的朱鹮产下三枚卵。为了保证幼鸟顺利破壳,黄治学决定采用人工孵化。

令繁育站的工作人员们惊喜的是,他们拿走这对朱鹮产下的三枚卵之后,这对朱鹮竟然又产下了三枚,而且质量极高。

就这样,董寨繁育站在第一年的人工繁育中,就收获了六枚卵,其中五个都成功受精。

孵化幼崽的“奶爸”

朱鹮属于晚成鸟,从孵化到喂养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在董寨繁育站的第一次孵化季,黄治学更是将所有的精力全放在这五个新生命上。

没有先进的孵化朱鹮设备,黄治学就到当地的养鸡场考察,将人工孵化鸡蛋的设备升级改造,用来当简易的朱鹮孵化设备。黄治学带着工作人员24小时守在孵化室,监控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变化。

即便成功孵化出的幼鸟,黄治学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朱鹮幼年成熟较晚,所以在饲料配方及喂养上,他更是精心照护。

为了让饲料更容易被幼鸟消化,黄治学特意买了机器将野生的泥鳅、鸡蛋黄、苹果和虫子打成肉酱,再用实验室的设备把肉酱打成更稀的液体,最后用吸管一点点地喂给朱鹮幼鸟。

像这样的喂养工作,值班人员每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每过一个半小时,他们还得把孵化室进行清洁和整理。

“因为室内的温度比较高,孵化期内,味道非常难闻”,黄治学说,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嗅觉刺激非常大,还会造成他们胃部不适,“经常一天干下来后头晕眼花,浑身难受。”

就这样,黄治学带着董寨繁育站的工作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将这五只出生在河南信阳的朱鹮幼崽,全都健康地养大。

在董寨朱鹮繁育站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白板。上面记录着从2008年开始在这里繁育成功的朱鹮谱系,表格中贴着密密麻麻的出生标记,这些标记是黄治学和同事们在这里的“功勋”记录。

2008年的五只朱鹮开始,每年都有数十只新生命在这里诞生。到2022年繁殖期结束,董寨朱鹮繁育站已经成功繁育了284只朱鹮,使得当地的朱鹮种群得到了延续和扩增。

让朱鹮回归野外

20233月刚过半,董寨繁育站喜讯连连。315日,在人工繁育笼舍中有一对朱鹮诞下了今年第一枚卵。到目前为止,这一对朱鹮已经产了三枚卵。

这对朱鹮坐窝孵卵的状态比较好,所以繁育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实时检测这对朱鹮的情况,等到孵化后期,再将卵拿出来进行人工孵化。

在人工繁育笼中孵卵的朱鹮

为了扩大人工饲养朱鹮种群,今年董寨繁育中心还采取了新措施,在一处山林中建立10个自然繁殖笼舍,有7对配对成功的朱鹮将在这里进行自然繁育。

320日,自然繁殖笼舍中,有一对朱鹮产下第一枚卵,这让黄治学非常兴奋。他反复观看监控视频,时刻关注着在自然繁殖环境中这对“新父母”的一举一动。

黄治学和同事们一起进行的“自然繁殖”尝试,是希望帮助朱鹮们提前适应野外生存环境,等到它们可以离开人类帮助的时候,也不至于面临濒危的风险。

董寨在野外繁育笼中产卵的朱鹮

帮助人工繁育的朱鹮回归山林,是黄治学下一步要完成的目标。

董寨自然保护区从2013年开始,尝试对此前野化训练成功的朱鹮进行放归,先后四次共放飞100只朱鹮。随后采用卫星定位、无线电遥测和持续跟踪的方法对它们进行野外监测。

截止2021年,在野外监测到的朱鹮数量就已经达到了300多只,其中自然繁殖朱鹮幼鸟就达到了224只。这也意味着,黄治学这些年来放归的朱鹮已经在野外栖息繁殖已然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

321日,大象新闻记者在董寨自然保护区见到了刚外出考察归来的黄治学。在距离董寨近百公里外的信阳光山县,他们发现了朱鹮的踪迹。当地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找到了黄治学,请他去实地勘察。

经过现场确定,黄治学和同事们得出结论,出现在光山县的朱鹮都是从董寨放归的后代。近些年,类似这样的消息时不时就从周边地区传来,这也让黄治学十分欣慰。

下一步,以大别山地区的这些野生朱鹮种群为中心,黄治学也期待着它们能继续扩散辐射到鄂豫皖等领域,在更广袤的山河间绵延后代。

如今,58岁的黄治学已经把信阳这个异乡变成了故乡。他的家人也跟随他来到这里,两个女儿都在此结婚定居。谈起家庭,黄治学满心愧疚,却难以弥补。

对黄治学来说,自己的一生就是做好一件工作,把朱鹮的工作做到别人都达不到的高度。

虽然还有两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龄,黄治学却从未打算停下来。这几年,他陆续带出了几批徒弟,今年保护站还多了几张大学生面孔。

看着这些刚走进山林的年轻人,黄治学好像也看到了三十年前自己在陕西的身影。今后,他还会继续带着年轻人守在董寨这片青山绿水,看着自己带大的朱鹮“儿女”们,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