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象新闻APP

怀抱梦想 脚踏实地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十大战略进行时 让好种子洒满大地

大象时政2023-02-18 20:34:43

一年之计在于春,河南育种工作者在各自“赛道”上争分夺秒,加强良种核心技术攻关,做强“种子芯片”,端牢“中国饭碗”。

2月15日,在河南农业大学人工气候室里,中国科学院和河南农大的科研人员正在利用分子育种和温室加代等技术,对小麦新品种进行遗传改良。针对白粉病在河南等地发生较为普遍、危害日趋严重情况,科研人员将培养好的病菌接种到小麦新品系上,筛选抗病材料。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中心工作人员 赵君瑶:这是专门用来接菌小麦白粉菌的一个专用培养箱,像这一株材料,上面有明显发黄,说明它是一个感病材料,是不好的。这一个小麦品种它依然保持着翠绿,说明它是一个抗病材料,再进入下一轮的筛选。

目前,这个科研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科兴3302”,聚合了新麦26和小偃54的优异基因,不仅品质稳定性好,而且耐倒春寒。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中心研究员 张坤普:其品质达到国家优质一级强筋麦的标准,并且大田一般产量能达到650公斤以上,解决了优质不高产的矛盾,特别适合制作面包、饺子等食品。

同样,在刚刚组建的神农种业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也在争分夺秒,加快小麦蛋白品质性状关键基因挖掘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研究员 周正富:通过分子标记的技术,把我们克隆的品质性状优异基因、高产性状、抗病抗逆性这些好的性状优异基因聚合到一起来,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改良品种的综合性状,让这些好的种子洒满中原大地。

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融合,提高了选育的精准性,缩短了育种周期。春寒料峭,但科研人员仍早晚守候在田间,全程跟踪调查新品种的生长状况。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博士 代资举: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刮日晒,都要及时下地进行跟踪记载,了解各个时期小麦生长的特性,最后汇总看看这个株系整个表现怎么样。最终目标就是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再苦再累我们觉得也值得。

海南冬季温度较高,是我国玉米等农作物加代繁育的天然温室。今天,87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正在海南的玉米地里,为玉米授粉。由于花粉的存活时间只有6个小时,授粉者又不能蹲着或坐着,对于程老来说,是个极大挑战。

河南省玉米育种专家 程相文:我都习惯了,海南正是玉米套袋授粉的关键时刻,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年,你只有下田间,才能去认识它、熟悉它,才能选育出更好的玉米新品种。

眼下,程相文正在为研发高产、优质、宜机收的玉米品种选育新材料。一辈子围着玉米转,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00多项,培育出浚单、永优系列优质玉米品种39个,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亿亩。在一代代科研人员不懈努力下,河南育成的小麦品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郑麦系列”“百农系列”“周麦系列”等一大批小麦良种扎根沃野,为河南夏粮连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小麦,河南玉米育种能力也领跑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培育的郑单958、浚单20等玉米品种,连续多年成为国内播种面积超千万亩的大品种。

特别声明: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大象新闻APP
说两句 好运来...
0
0